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送春的意思、送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送春的解釋

(1).送别春天。 唐 白居易 《送春歸》詩:“杜鵑花落子規啼,送春何處 西江 西。” 清 周亮工 《白櫻桃》詩之二:“嶺外麥英雪是膚,送春新脫紫霞襦。” 清 龔自珍 《西郊落花歌》:“先生探春人不覺,先生送春人又嗤。”

(2).舊時立春日的一種風俗。 胡樸安 《中華全國風俗志·山東·惠民縣之歲時》:“立春日,官吏各執彩仗……制小春牛遍送搢紳家,謂之送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送春是漢語中具有多層文化意蘊的複合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節氣時序概念 《漢語大詞典》指出,"送春"字面指"送别春天",特指農曆三月末春盡之時,對應立夏前的"餞春"習俗。古時文人常以此為題創作,如唐代賈島《三月晦日贈劉評事》詩雲"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展現對春光流逝的惜别之情(來源:《全唐詩》卷571)。

二、民俗儀式行為 民俗學者考證,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盛行"送春"儀式,民衆以制作绫綢春花、祭祀花神等方式表達對自然時序的敬重,《清嘉錄》記載:"四月立夏,取隔歲撐門炭烹茶以飲,茶葉則加索面、櫻桃等物,名曰送春。"(來源:顧祿《清嘉錄》卷四)

三、文學象征意象 《唐宋詞鑒賞辭典》分析,該詞在文學創作中常被賦予哲理内涵,如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借"送春"喻指人生際遇與時代變遷。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詩律學》中強調,此類詞語通過"季候轉捩"構建起獨特的詩歌意境系統(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仍保持生命力,《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其雙音節詞特性,注明可作動詞短語使用,如"送春迎夏"等固定搭配,體現漢民族"天人合一"的時序觀念(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送春”一詞在中文語境中主要有兩層含義,既有自然時序的象征意義,也包含傳統民俗活動的解讀:

一、自然時序的象征意義

指送别春天,表達對春季結束的留戀與惜别之情。這一含義常見于詩詞創作,承載着人們對季節更替的感懷。例如:

  1. 唐代白居易《送春歸》中“杜鵑花落子規啼,送春何處西江西”,以落花、鳥啼烘托春盡的怅惘。
  2. 宋代王令《送春》通過“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借杜鵑啼血表達對春光逝去的執着挽留。
  3. 朱淑真《蝶戀花·送春》中“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潇潇雨”,以拟人手法表現與春天的無言告别。

二、傳統民俗活動

特指立春日的一種風俗。例如清代山東惠民縣有“制小春牛遍送搢紳家”的習俗,稱為送春。這類活動通過象征物(如春牛)傳遞對豐收的祈願,具有農耕文化色彩。

文學意象的延伸

在詩詞中,“送春”常與羁旅愁思、家國情懷結合。如金代詩人借“塞北春天短暫”隱喻被拘押的漫長煎熬;劉辰翁《沁園春·送春》則以“芳草遮津渡”暗喻南宋滅亡後的無家可歸。


提示:若需具體詩詞的全文解析或更多民俗案例,可點擊标注來源查看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抱冤並驅兵秩敝素不妥蒼黑草衣士長眼笞戮敕文傳譌儲跱脞録大舅爺儋輿點呈發廊分顔怫然作色股肱之臣還嬰漢胪河漢無極讙趣回道人湖南絲弦江膂緘口不言畿臯筐床窾窾昆玉留子露花馬八二媚曲羃籬閩學匹夫僮婦騎軍情份清若空欽依雀蒙屈馬騷鬧讪答答地上食射垛衰陋鼠婦斯冰天醉鐵山碎通天犀尪悴五合六聚伍列險要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