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送别春天。 唐 白居易 《送春歸》詩:“杜鵑花落子規啼,送春何處 西江 西。” 清 周亮工 《白櫻桃》詩之二:“嶺外麥英雪是膚,送春新脫紫霞襦。” 清 龔自珍 《西郊落花歌》:“先生探春人不覺,先生送春人又嗤。”
(2).舊時立春日的一種風俗。 胡樸安 《中華全國風俗志·山東·惠民縣之歲時》:“立春日,官吏各執彩仗……制小春牛遍送搢紳家,謂之送春。”
“送春”一詞在中文語境中主要有兩層含義,既有自然時序的象征意義,也包含傳統民俗活動的解讀:
指送别春天,表達對春季結束的留戀與惜别之情。這一含義常見于詩詞創作,承載着人們對季節更替的感懷。例如:
特指立春日的一種風俗。例如清代山東惠民縣有“制小春牛遍送搢紳家”的習俗,稱為送春。這類活動通過象征物(如春牛)傳遞對豐收的祈願,具有農耕文化色彩。
在詩詞中,“送春”常與羁旅愁思、家國情懷結合。如金代詩人借“塞北春天短暫”隱喻被拘押的漫長煎熬;劉辰翁《沁園春·送春》則以“芳草遮津渡”暗喻南宋滅亡後的無家可歸。
提示:若需具體詩詞的全文解析或更多民俗案例,可點擊标注來源查看完整内容。
《送春》這個詞是指迎接春天的到來或向别人緻以春季的祝福。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送”表示向某人或某物傳遞并表達某種情感,而“春”則指春天這個季節。
關于部首和筆畫,其中“送”是由“辶”部和“重”部組成,其總筆畫為9畫;而“春”則是以“日”為部首,其他部分為“屯”和“八”,總筆畫為9畫。
《送春》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常見的是出自古代文學作品,常用于形容詩詞中的意境和寫作主題。在《離騷》一詩中,屈原借助于《送春》這個詞,在描繪楚國的春天景象時,将其賦予了濃厚的情感色彩。
繁體字中,“春”字的寫法與現代字形差别不大,而“送”字則在繁體字中寫作“送”。
古時候,“春”字的寫法略有變化,其下方多加一橫,顯示出春天萬物複蘇的興盛景象。
以下是一些《送春》的例句:
1. 萬物蘇醒,大地洋溢着那明媚的《送春》氣息。
2. 他臨窗凝望,隻為迎接《送春》的絢爛景象。
組詞:送别、春季、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春光乍現
近義詞:迎春、壽辰、春天、春光美、春風得意
反義詞:告别秋天、離開冬日、離别冬天、别離四季、秋風蕭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