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飧洩的意思、飧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飧洩的解釋

亦作“飱洩”。中醫病名。指大便洩瀉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多因肝郁脾虛,清氣不升所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飧(sūn)洩是中醫術語,指以大便稀溏、夾雜未消化食物為特征的洩瀉病症。以下是綜合解釋:

  1. 核心定義
    飧洩表現為大便清稀、含未消化食物殘渣(完谷不化),常伴腸鳴腹痛、脈弦緩等症狀。其名稱最早見于《黃帝内經》,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将其病機與“清氣在下”相關聯。

  2. 病因病機
    主要因肝郁脾虛、清氣不升所緻。脾虛導緻運化失常,肝郁影響氣機疏洩,使水谷精微無法正常吸收,最終形成洩瀉。

  3. 相關術語辨析

    • 飧瀉:與“飧洩”同義,為同一病症的不同寫法。
    • 湌洩:部分文獻中的異寫形式,但現代多規範為“飧洩”(注:此說法來自低權威性網頁,需謹慎參考)。
  4. 經典文獻依據
    《靈樞經·師傳》《醫宗金鑒》等古籍均提及此病,強調其與脾胃虛寒、寒邪侵襲的關聯。

飧洩是中醫對消化不良性腹瀉的專稱,核心特征為“完谷不化”,治療多從疏肝健脾、升清止瀉入手。需注意與普通腹瀉區分,具體診療應結合脈象、舌象等綜合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飧洩的意思

飧洩(sūn xiè)是一個漢語詞語,指吃過飯後的排便。飧洩這個詞一方面可以用來形容人體的生理反應,另一方面也可引申為描述事物進程的順利進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飧洩的部首是食字旁,具體的拆分為“飠”(食字旁)和“洩”(水部)兩個部分。飠的筆畫數為8,洩的筆畫數為8。

來源和繁體

飧洩是一個古老的詞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文王》:“有飧洩其福,不我以也。”飧洩在古代漢字中是用“飡洩”來表示的,即将食物和排洩的象形組合。在繁體字中,飧洩保留了原本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飧洩在古代寫法中,食字旁的飠是實心,表示食物;水部的洩則與現代寫法相同。整體來看,古代的飧洩更加形象地表達了吃完飯後排洩的意義。

例句

1. 他飯後立即感覺到飧洩的需求。 2. 飧洩順利,身體健康。

組詞

飧食、飧衆、洩氣、洩志、飧宴

近義詞

排便、大便、解渴

反義詞

進食、吃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