飧洩的意思、飧洩的詳細解釋
飧洩的解釋
亦作“飱洩”。中醫病名。指大便洩瀉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多因肝郁脾虛,清氣不升所緻。
詞語分解
- 飧的解釋 飧 ū 晚飯,亦泛指熟食,飯食。 筆畫數:; 部首:飠; 筆順編號:
- 洩的解釋 洩 è 液體或氣體排出:排洩。洩洪。洩瀉。 漏,露:洩勁。洩露。洩漏。洩密。 盡量發出(情緒、 * 等):洩憤。洩恨。發洩。 鼓 洩 ì 〔洩洩〕a.緩飛的樣子,如“雄雉于飛,洩洩其羽”;b.閑散自得
專業解析
飧洩(sūn xiè)是中醫術語,指一種以完全不消化食物、瀉下物清稀酸臭、腸鳴腹痛為主要特征的洩瀉類型。其核心病機為脾胃運化失常,水谷不化,具體解析如下:
一、字義與病名溯源
- “飧”:本義為夕食(晚飯),引申為水谷結合體。《說文解字》釋:“飧,餔也,從夕食”,暗示與飲食消化相關。
- “洩”:指液體或氣體排出,此處特指腹瀉。《黃帝内經》首次将“飧”與“洩”結合命名該病症,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二、核心病理特征
- 完谷不化:排洩物中可見未消化食物殘渣,如谷物原形(中醫稱“完谷”),是脾胃虛弱、腐熟無力的直接表現。
- 瀉下清稀:糞便呈水樣或稀溏狀,多因脾陽不足、水濕内停。《景嶽全書》指出:“飧洩者,谷不化而清濁不分”。
- 氣味酸臭:食物積滞發酵産生特殊酸腐臭味,區别于濕熱洩瀉的穢臭。
- 腸鳴腹痛:常伴腸鳴辘辘、臍周冷痛,系中焦虛寒、氣機阻滞所緻。
三、病因病機
- 脾胃虛寒:過食生冷或久病傷陽,緻脾失健運,胃不腐熟,水谷直趨大腸。
- 肝郁乘脾:情志失調緻肝氣橫逆犯脾,擾亂運化功能(《醫宗必讀》稱“木旺克土”型飧洩)。
- 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清氣在下而濁氣不降,如《素問》所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四、權威典籍佐證
- 《黃帝内經》:奠定理論基礎,提出“春傷于風,夏生飧洩”的伏邪緻病說(《素問·生氣通天論》)。
- 《難經·五十七難》:明确分類“大腸洩”症狀:“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與飧洩特征吻合。
- 《諸病源候論》:詳述病機為“脾胃虛弱,受于風邪,故水谷不化而洩”。
五、現代中醫釋義
《中醫大辭典》定義:“飧洩指洩瀉完谷不化,多因脾虛濕盛或肝郁脾虛所緻”,強調其與現代醫學中消化不良性腹瀉、腸吸收障礙的相關性。
權威參考來源: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 《黃帝内經素問》(人民衛生出版社)
- 張介賓《景嶽全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李中梓《醫宗必讀》(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中醫大辭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飧(sūn)洩是中醫術語,指以大便稀溏、夾雜未消化食物為特征的洩瀉病症。以下是綜合解釋:
-
核心定義
飧洩表現為大便清稀、含未消化食物殘渣(完谷不化),常伴腸鳴腹痛、脈弦緩等症狀。其名稱最早見于《黃帝内經》,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将其病機與“清氣在下”相關聯。
-
病因病機
主要因肝郁脾虛、清氣不升所緻。脾虛導緻運化失常,肝郁影響氣機疏洩,使水谷精微無法正常吸收,最終形成洩瀉。
-
相關術語辨析
- 飧瀉:與“飧洩”同義,為同一病症的不同寫法。
- 湌洩:部分文獻中的異寫形式,但現代多規範為“飧洩”(注:此說法來自低權威性網頁,需謹慎參考)。
-
經典文獻依據
《靈樞經·師傳》《醫宗金鑒》等古籍均提及此病,強調其與脾胃虛寒、寒邪侵襲的關聯。
飧洩是中醫對消化不良性腹瀉的專稱,核心特征為“完谷不化”,治療多從疏肝健脾、升清止瀉入手。需注意與普通腹瀉區分,具體診療應結合脈象、舌象等綜合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安攘安住崩駭筆底比耦敝舌肸向壁衣常山蛇撐腸拄肚持鉢楚鸠處議辭海翠帱定決狒狒割禮廣譬曲谕涸陰後味黃煞煞穢質鹄舉交過節衣縮食罽幕進對九津就辟鞠問兩宋志傳嫠婦離析龍書案論齒録取鹭序縷金囊慢欺名聲籍甚衲衲辔靷強唇劣嘴萋菲毬衣蕊珠宮煞鬼攝魄鈎魂時不常熟省酸耿宿醉田馬瓦裡問牛知馬湘山校練希觏釁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