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缚送的意思、缚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缚送的解释

捆住押送。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虎统军刘公墓志铭》:“ 少诚 吏有来犯者,捕得缚送。”《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元年》:“二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 东城 人正共缚送 萧令 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缚送"是由"缚"与"送"构成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捆绑后押送移交,常见于司法或军事场景。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左传》中"执而缚送于晋"的记载,体现中国古代司法移交制度。词义演变中始终保持着强制移交的核心概念,现代多用于描述法律执行过程。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缚"字从糸尃声,本义为用绳索捆绑,《说文解字》释作"束也";"送"字从辵,原指遣送罪人,《周礼·秋官》郑玄注云"致之于所往"。二字组合完整呈现了从控制到移交的连续动作过程,符合古代"捕亡"制度的执行程序。

在具体使用中,该词多出现于司法文书与历史文献,如《宋史·刑法志》载"捕得强盗,即缚送所属"。现代法律语境中,多指执法人员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后移交司法机关的规范程序。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该词属于书面用语,日常口语中更常用"押送""扭送"等替代词。

网络扩展解释

“缚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ù sòng,其核心含义为“捆住押送”,通常指将人束缚后移送至特定地点或交予相关方处理。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文献用例

  1. 古代典籍

    • 唐代韩愈《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虎统军刘公墓志铭》中提到:“少诚吏有来犯者,捕得缚送”,指抓获犯事官吏后捆绑押送。
    •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元年》记载:“东城人正共缚送萧令耳”,描述民众合力捆绑并押送官员的情景。
  2. 历史事件
    宋代云溪子道长曾将两名辽将“缚送至真宗皇帝御驾之前”,后由皇帝下令处决,体现该词在军事或政治场景中的应用。


三、使用特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资治通鉴》或韩愈文集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薄産宝驾扁圆笔伐口诛簿牒长忽抄劫佁儗持疑不决酬宾醇驳厝舍达明诞布悼愍大志抖战蹲班儿畜风评丰鬒赋闲过家害口碜皓手横拓花胡同歡燕鸡零狗碎浸溢扛长工刻桷垮杆两阶连贯猎古鸾軿陆离光怪卖放美眷盘拢迁职羣孽伤暮搧小扇子烧砚兽骇守委梳辫子淑茂赎刑讼鬼锁顿太清楼调喉舌跳起来通晓雾廓鲜甜小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