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舉首的意思、舉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舉首的解釋

(1).擡頭。《管子·形勢解》:“ 殷 民舉首而望 文王 ,願為 文王 臣。” 宋 蘇轼 《登雲龍山》詩:“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明 袁宏道 《宿西山碧雲寺水亭上》詩:“舉首見仙人,雲中捉松鼠。”

(2).被薦舉者中居首位的;科舉考試的第一名。《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論》:“ 漢 興八十餘年矣,上方鄉文學,招俊乂,以廣儒墨, 弘 為舉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 漢文 中年,始舉賢良; 鼂錯 對策,蔚為舉首。” 宋 秦觀 《李狀元墓志銘》:“其詞奧衍,有 漢 唐 之遺風,進禦一讀,遂為舉首。” 明 張居正 《答藩伯吳小江書》:“公以卓行清望,為天下舉首。”

(3).檢舉,告發。《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城内城外,挨戶查問女嬰。不拘死活,有撈取來獻者,賞布帛各三百疋;有收養不報者,鄰裡舉首,首人給賞如數。” 清 林則徐 《速戒鴉片告示稿》:“惟有挨查牌甲,責令舉首。”

(4).首領。《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十五年》:“ 遵道 知不能行其策,乃棄去,適 潁州 ,為紅軍(指紅巾軍)舉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舉首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核心含義:


一、字面義:擡頭

指擡起頭部,表示向上看的動作或姿态。

例句:

“舉首戴目,而望君之至也。”(《孟子·盡心上》)

此處“舉首”形容百姓擡頭企盼明君的到來,體現仰望之态。


二、引申義:推舉為首領

指衆人共同推選某人擔任領袖或代表。

典籍佐證:

  1. 《史記·淮陰侯列傳》:

    “諸将效首虜,休,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将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此何術也?’信曰:‘……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也,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自為戰……’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文中雖未直用“舉首”,但生動展現韓信被推為統帥後服衆的場景。

  2. 《後漢書·吳漢傳》:

    “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恒側足而立。諸将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吏士。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歎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此例體現吳漢因才能被衆将默認為軍中核心。


三、使用說明

“舉首”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文本時。其“推舉為首”的用法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常暗含集體認可權威的過程。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舉首”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擡頭
    指物理動作或象征性仰望,常見于古文描述。
    例:蘇轼《登雲龍山》中“路人舉首東南望”,描繪行人擡頭遠眺的場景。

  2. 科舉考試第一名/被薦舉者之首
    古代科舉或薦舉制度中的最優者。
    例:《史記》記載“弘為舉首”,指公孫弘在薦舉中位列首位;《文心雕龍》稱晁錯對策“蔚為舉首”,即其文章被評為第一。

  3. 檢舉、告發
    法律或社會規範中的舉報行為。
    例:《東周列國志》提到“鄰裡舉首”,要求民衆互相檢舉;清代文獻中亦有“責令舉首”的記載。

  4. 首領
    引申為群體中的領導者,此義項使用較少。
    例:部分古籍中“舉首”代指首領,但具體例證需結合上下文。


二、結構與讀音


三、應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史記》《文心雕龍》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邦定國凹摳眼班兵保值薜衣播植槽房昌輝莗葥乘火打劫床銳大罍斷戟笃教二八佳人法花方舟翻攪鳳凰饑拱聽冠篇行規豪矢堠煙花蝶緩帶黃陵回迹恢缵缰子減租減息跻陟坑井魁畸括約肌兩道三科離摘毛員鼓邈如曠世默窺批筆千裡移檄樵讴清族窮坑丘成桐榮任蕊珠經上簿生恩神仙浮屠雖是吞并駝絨無舊鰕槎下得手小庭小汛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