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副使的意思、副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副使的解释

(1).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副使 王然于 、 壶充国 、 吕越人 驰四乘之传,因 巴 蜀 吏币物以赂 西夷 。”《清史稿·职官志六》:“ 光绪 元年,定出使制,命侍郎 郭嵩燾 使 英 ,翰林院侍讲 何如璋 使 日本 ,京卿 陈兰彬 使 美 日 祕 国,俱置副使。”

(2).指节度使或三司使等的副职。《旧唐书·职官志三》:“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宋史·职官志十》:“巡幸,有行宫都部署,行宫有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宫使、都监。”《明史·职官志四》:“﹝按察司﹞副使、僉事,分道巡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副使”是古代官职或外交使团中的特定称谓,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副使”指正职官员或外交使节的副手,主要分为两类:

  1. 外交副使
    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协助处理外交事务。例如:

    • 汉代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副使王然于等人随行。
    • 清代光绪年间,郭嵩焘出使英国时亦设副使。
  2. 官职副使
    指地方或中央机构的副职官员,如:

    • 唐代节度使下设副使一人;
    • 宋代三司使(财政长官)的副职;
    • 明代按察司副使负责地方监察。

二、职能与特点

三、历史演变

该职常见于汉至明清时期,职能随朝代更迭略有调整。例如宋代副使可代理正使职权,明代则侧重监察职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可参考《史记》《清史稿》等文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副使(fù shǐ)这个词是指官员的职位或地位的词语,通常可拆分为“副”和“使”两个部分。 “副”是一个汉字,拼音为“fù”,由“彳”和“木”两个部首组合而成。“彳”表示行走的步履,代表着副使在官员体系中是行走在使臣之后的副手的身份。“木”是指树木,可能代表副使需要坚定的根基和稳定的执政能力。 “使”是另一个汉字,拼音为“shǐ”,它由“人”和“巳”这两个部首构成。“人”代表着人类,表明副使是一个官员,从事处理人事、事务的工作。“巳”在古代代表行动、使命,暗示副使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副使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是指在官员体系中紧随使臣之后的副手。在繁体字中,副使的写法大致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调整。关于副使的古代写法,我暂时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但可以确定的是,副使这个词在历史上的使用是相对较晚的。 一些关于副使的例句可以是:“他是该省的副使,负责行政事务。”或者“副使在使臣出席会议时代表使臣发言。” 与副使相关的组词有:副使席位、副使职务等。这些词语都与副使的职位或地位有关。 类似的词语可以是: 副官、副职等。这些词语也都表示一个官员的辅助职位。 反义词可能是: 正使、使臣等。这些词语表示官员的主要职位或地位。 希望这些简短的解释能帮到你!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我会乐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览...

安然无事拜首彪躯碧光不堪卒读吹云筝出世作巑丛代嬗斗量儿媳妇繁英范张鸡黍風急浪高刚德挂虑贯甲诡品河隍鸿乙满纸花白郊郭疾快尽收眼底吉时久怀慕蔺句倨剧县连羣厘捐局竛竮羚羊挂角麦纸慢条厮礼门不夜关磨得开木脑殻呶拏褭蹏飘泛取途融结杀止身光史臣手条子黍离兕爵丝栈叹笑佻狡调朱弄粉铁镖王驾挖肉补疮蛙蚓祫尝仙姿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