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散落細絲。常用以形容細雨。 晉 張協 《雜詩·金風扇素節》:“騰雲似湧煙,密雨如散絲。” 唐 杜甫 《雨》詩之二:“江雨舊無時,天晴忽散絲。” 宋 王禹偁 《賀雨表》:“散絲遍灑於燋枯,比屋重興於耒耜。”
(2).花名。《文獻通考·四裔九》:“ 注輦國 花有白茉莉、散絲……蟬紫、水蕉之類。”
"散絲"是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釋義 《漢語大詞典》指出"散"為分散、散開之意,"絲"指蠶絲或絲狀物,組合後字面指「分散的絲縷」,常用于描述細密飄灑的雨絲。唐代李善注《文選》時,引用謝朓詩句"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時,特别标注"散絲"即指「密雨如散絲」,這一注解成為後世解讀該詞的重要依據。
二、文學意象 在古代詩詞中,"散絲"被賦予特殊審美意象。南朝謝朓《觀朝雨》中"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絲"的描寫,将春雨比作散開的絲線,構建出朦胧婉約的意境。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評價這種用法「狀物之工,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學特有的含蓄美學特征。
三、專業術語 在紡織領域,《中國紡織史》記載"散絲"特指未經過撚合的原始絲線,這種材料因纖維松散,多用于制作絹紗等輕薄織物。宋代《天工開物》提及浙江湖州地區"散絲織法"時,強調其「經緯疏朗,觸手生涼」的工藝特點,反映出古代工匠對材料特性的精準把握。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漢語大詞典》第6卷;上海古籍出版社《謝宣城集校注》;國家圖書館藏本《天工開物·乃服篇》)
“散絲”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散落的細絲,常用于比喻細密飄灑的雨。這一用法源自古代詩文,例如:
據《文獻通考·四裔九》記載,“散絲”是古代注辇國(今印度南部)的一種花卉,與白茉莉、水蕉等并列。不過,關于此花的詳細特征和現代對應植物,現存資料較少。
讀音與結構:
擴展說明:
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尤其是古典詩詞中,兼具寫實與意境美。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常見于對古詩文的解讀或特定文化讨論。
保留劇目卑虒伯世常因澄和絺素春鷰彫滅滌瑕蹈隙鬥鷄都鄉侯二皇帝煩複坊夫放命風蛤割酒歸馮匦旌橫掃千軍紅衲襖火頭軍簡出見睹兼葭倚玉賈殃靜音金科玉臬揪撮鈌雲劍老宿斂榇籠藩驢唇不對馬嘴名聞遐迩内篇昵宴偏端披慢遣令淺妝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麒麟門磬子器制缺吃短穿賽燈慎重手迹輸家太原貪婪恬簡逷逷豚蹄吳絹下店閑憂徙蔔謝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