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占驗星象。《淮南子·兵略訓》:“明於奇正,賌陰陽刑德五行,望氣候星,龜策禨祥,此善為天道者也。”《漢書·天文志》:“ 元光 中,天星盡搖,上以問候星者,對曰:‘星搖者,民勞也。’”
(2).指觀察星象。 王闿運 《衡陽縣志序》:“惟天文三家不尚占候,唯視北極,揆日候星,廿五廿六,天下莫同。”
“候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òu xīng,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占驗星象
指通過觀察星象來預測吉兇或推斷人事,屬于古代占卜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淮南子·兵略訓》中提到“望氣候星”,即通過星象變化分析天道規律。這種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如《漢書·天文志》記載漢武帝曾因星象異動詢問占星者,占星者将星象與民間疾苦聯繫起來。
觀察星象
泛指對天象的觀測行為,與天文活動相關。清代王闿運在《衡陽縣志序》中描述“揆日候星”,即指通過觀測日月星辰制定曆法或指導農事。
此外,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早晨出現的第一顆星星”,象征希望與好運,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
《候星》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等待(候)星星的出現。通常用來形容等待某人的到來或某事的發生。
《候星》的部首為“亻”(人字旁),它包含7個筆畫。
《候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詩經》中的一篇詩歌《采芑》:“候馀子之湯湯兮,肅肅如也。簡簡如也,悠悠如也。”其中“悠悠”一詞即指等待悠久的意思。後來,人們将“悠悠”與星星相連,形成了“候星”的意思。
《候星》的繁體字形為「候星」。
在古代,候星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候星的寫法為「侯星」或「侯(候)星」。
1. 昨晚我在街頭候星,終于等到了他的出現。
2. 小明每晚都會去河邊候星,希望能看到流星劃過夜空。
組詞:“候月”、“候風”、“觀星”、“星空”、“等待”。
近義詞:“等待”、“守候”、“盼望”。
反義詞:“迎接”、“告别”、“離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