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拒的意思、格拒的詳細解釋
格拒的解釋
抵抗格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厍将軍》:“﹝ 厙 ﹞後覺大勢既去,潛以兵乘 祖 , 祖 格拒傷手,因就縛之。” 羅正緯 《灤州革命先烈事略·吳祿貞》:“ 祿貞 離座格拒,同謀 馬蕙田 持槍入,擊中 祿貞 要害,取其元而去。”
詞語分解
- 格的解釋 格 é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格子紙。方格兒布。 法式,标準: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資格。 表現出來的品質:格調。風格。人格。國格。性格。 阻礙,隔閡:格格不入。 擊,打:格鬥。格殺。 推究:格
- 拒的解釋 拒 ù 抵擋,抵抗:拒守。拒敵。抗拒。 不接受:拒絕。拒谏(拒絕勸谏)。來者不拒。 古同“矩”,方陣。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格拒”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格”指抵抗、阻擋,“拒”指拒絕、不接受。兩字組合後,核心含義為抵抗并拒絕,常用于描述對不合理要求或行為的抵制。
-
詳細說明
在傳統語境中,“格拒”多指武力對抗或格鬥。例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描述“祖格拒傷手”,即用武力抵抗導緻受傷;近現代文獻如《灤州革命先烈事略》中“祿貞離座格拒”,則表現激烈搏鬥的場景。
二、文學與曆史用例
-
文學作品
常見于古典小說或曆史記載,強調肢體沖突或武力反抗。例如《聊齋志異》中“潛以兵乘祖,祖格拒傷手”,描述兩軍交戰的對抗過程。
-
現代引申
在非暴力場景中,也可比喻對不道德行為或壓迫的堅決抵制,如“格拒外界誘惑”等抽象用法。
三、中醫專業術語
在中醫理論中,“陰陽格拒”指陰陽失衡導緻的極端病理現象,例如:
- 陰盛格陽:體内陰寒過盛,逼迫陽氣外浮,出現真寒假熱症狀(如面紅卻畏寒)。
- 陽盛格陰:陽熱過盛,阻隔陰氣,導緻真熱假寒(如四肢冰冷但内熱熾盛)。
“格拒”既有具體動作的對抗義(如格鬥),也有抽象層面的拒絕義(如抵制),同時是中醫病機術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格拒(gé jù)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格”和“拒”兩個部分。
- “格”部的部首是“木”,總筆畫數為6。它表示木頭或樹枝的形狀。
- “拒”部的部首是“扌”,總筆畫數為10。它表示手的動作或手的形狀。
“格拒”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古代刑具或囚禁之意。根據《康熙字典》,它的意思是“束縛、囚禁”。
在繁體中文中,呈現為「格拒」這個樣子。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漢字在演變過程中,形狀和筆畫都發生過改變。然而,“格拒”一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格拒”的例句:
1. 那個囚犯被嚴密地格拒着。
2. 我拒絕被任何形式的束縛或格拒感到困擾。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拒絕、容忍、忍受。這些詞可以用來描述接受或不接受某種情況或條件。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可以與“格拒”對應,但是可以使用相反的詞來表達相反的意思,比如“接受”、“允許”。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