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可憫 ”。亦作“ 可閔 ”。令人憐憫。 宋 蘇轼 《論河北京東盜賊狀》:“本無改過自新之意,有何可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二·劉富川》:“ 劉 某忠憤死節,深為可憫。” 張孝若 《辛亥革命前後及南京政府成立》:“於此見此公非甚昏愚,特在廷阿諛者衆,緻成其闒茸之過,貪黷之名,可閔哉。” 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是這麼一個讨厭而又可憫的性格。”
“可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可愍”讀作kě mǐn,意為令人憐憫、同情。該詞有三種寫法變體:“可憫”“可闵”,均為同義詞。
“可愍”屬于書面語,現代口語中更常用“可憐”。需注意語境,避免濫用或誤用(如對他人不幸輕描淡寫時)。
如需更多例句或成語關聯,引用的古籍及現代造句。
可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可憐、令人感到悲傷。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可,右邊的部首是心。可心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口和心,可為口的變體。可并不是現代常用字,而是古代漢字的寫法。
可愍這個詞是出自《史記·漢書》中李陵傳。李陵是漢朝初期的将領,他因戰敗被俘虜,無奈自缢而死。在描述他的最後時刻時,史書中這樣寫道:“李陵可愍,及其孤也。”這句話表達了對李陵的深深同情和悲傷之情。後來,人們将“可愍”這個詞從文中摘取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詞語,代表了可憐、令人感到悲傷的意思。
可愍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可憫”。其中,“憫”是心的繁體字形。
在古代漢字中,可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可為口的變體,上面稍微多了一點點畫。而心的寫法則沒有太大差異。
1. 看到那個可愍的孩子,我心生憐憫。
2. 在記者的報道中,扶貧工作中一些貧困家庭的情況令人可愍。
可憐、可悲、可歎、可憎
可憐、可悲、悲哀、惋惜
可喜、可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