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格调说的意思、格调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格调说的解释

明、清时代的一种诗论。明代前后七子论诗推崇盛唐,主张从格律声调上学习古人,提倡格调。清代诗人沈德潜继承其主张,并加上温柔敦厚的“诗教”内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格调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概念,其核心指文学作品在形式规范与思想境界上体现出的整体艺术品格。这一理论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对诗歌声律的探讨,至明代前后七子发展为系统的复古主张,清代沈德潜则将其推向成熟,形成「格调派」的完整体系。

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解析,「格」本义指树木长枝条,《说文解字》释为「木长貌」,引申为法式、标准;「调」原指声音和谐,《广雅》注为「和也」,后指韵律节奏。二者结合形成的「格调」,既包含形式层面的声律规范,又蕴含内容层面的精神气韵。

该理论包含三个核心维度:

  1. 体格规范:强调遵循古诗法度,明代李梦阳在《驳何氏论文书》中主张「文必有法式」,推崇盛唐诗歌的声律结构;
  2. 气韵境界: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提出「格调说」应「求体格声调与神韵气骨兼备」,将形式规范与思想境界相统一;
  3. 教化功能:主张通过雅正格调实现「温柔敦厚」的诗教目的,这一观点在《四库全书·唐诗别裁集提要》中有系统阐述。

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格调说「既注重诗歌的审美特征,又强调其社会功能」,体现了儒家文论的传统精神。该理论虽在清代受到性灵说的冲击,但其对诗歌形式美的探索仍深刻影响着中国韵文创作。

网络扩展解释

“格调说”是明清时期重要的诗歌理论,主要强调诗歌的格律声调和道德教化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起源

“格调说”最早由明代前后七子(如李梦阳、何景明等)提出,主张以盛唐诗歌为典范,注重格律、声调等形式的模仿。清代沈德潜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将其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结合,强调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

2.核心主张

3.历史评价

4.与“神韵说”的对比

沈德潜提出“格调说”是为纠正王士祯“神韵说”的虚无缥缈,主张回归诗歌的教化功能与形式规范。

“格调说”是明清诗学的重要流派,推动了古典诗歌形式研究,但受限于时代背景,其伦理教化主张也体现了封建文论的局限性。

更多细节可参考相关文学史资料或搜索来源(如、6、9)。

别人正在浏览...

百身何赎白帻编削碧鸡坊不符不革不瞬草木皆兵敕画存长大帝迪哲督府顿解烦闷番捉发笑凤辇辐照滚核桃国携卉服诲正货头践席羁雌惊睡进驱近身击搒谅情临检里仁论集眉耉眉诩门无杂客尼止疋娄浅见寡闻切惟起末清辩青鉴钦和球猎区区矻矻仁明肉冠如花美眷盛旦沈寞失侣失旨踏节提福鼍仙屋室魻鲽相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