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兵的意思、外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兵的解釋

官名。 三國 魏 置。又分左外兵,右外兵。左外兵掌 河 南及 潼關 以東諸州;右外兵掌 河 北及 潼關 以西諸州。《宋書·百官志上》:“ 魏 世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書……五兵尚書領中兵、外兵二曹,昔有騎兵、别兵、都兵,故謂之五兵。”參閱《通典·職官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兵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軍事術語,其含義需結合古代軍事制度與文獻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外部軍隊或境外軍事力量

指來自外部政權、地區或不屬于本軍事體系的武裝力量。此義強調軍事力量的歸屬與來源對立性。

例證:

《資治通鑒·晉紀》:“城中糧盡,外兵未至。”

此處“外兵”指城外援軍,與守城部隊形成内外對應關系。來源:《資治通鑒》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地方武裝或非中央直屬軍隊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指地方州郡軍隊,與中央直轄的“中軍”“台軍”相對。此義反映古代軍事管理體系的分層結構。

例證:

《宋書·武帝紀》:“遣冠軍将軍劉敬宣領……外兵征蜀。”

“外兵”在此指由地方征調的軍事力量。來源:《宋書》中華書局校勘本。

三、北魏特定軍事官職

北魏官制中“外兵”為尚書省下屬機構名稱,與“中兵”并置,分掌地方與中央兵務,屬制度性專稱。

例證:

《魏書·官氏志》:“尚書分署……外兵掌畿外之兵。”

該官職負責京畿以外地區的軍務管理。來源:《魏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參見: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紙質文獻标準版本信息,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外兵”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官職名稱(主流解釋)

  1. 起源與設置
    三國時期魏國始設該官職,隸屬于五兵尚書(中兵、外兵、騎兵、别兵、都兵),負責軍事事務管理。

  2. 職能劃分

    • 左外兵:掌管河南及潼關以東諸州的軍事事務。
    • 右外兵:負責河北及潼關以西諸州的軍事管理。
      (注:北齊時期進一步細化職能,涉及丁籍登記與兵員征召)
  3. 曆史沿革
    該官職在晉、宋、齊、梁、北魏等朝代均有沿襲,至北齊時仍保留左右分置的結構。

二、引申含義(較少見)

個别資料提到“外兵”可指代“外來軍隊”(如),但此用法在權威曆史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需謹慎考據。

建議:若涉及曆史研究,建議優先參考《宋書·百官志》《通典·職官五》等典籍,或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命白蓮社杯中蛇影崩蕩綳吊彼時博斯騰湖不必草雞昌世潮紅朝新暮敝吃具出入麤布盜端墊沃吊省釣遊迩年伐兵反衍風棱浮光略影訃文幹累更日矔習寡學慌裡慌張晦昧會氣繪染惑變劍槊狡扇澆饡計符酒螺伉俪情深口達練明流浪陋庸麻木奶油鲇魚上竹竿判若兩人匏樽前覺前席氣奪秋高順情四伏私鬻枉邪憸言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