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三國 魏 置。又分左外兵,右外兵。左外兵掌 河 南及 潼關 以東諸州;右外兵掌 河 北及 潼關 以西諸州。《宋書·百官志上》:“ 魏 世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書……五兵尚書領中兵、外兵二曹,昔有騎兵、别兵、都兵,故謂之五兵。”參閱《通典·職官五》。
“外兵”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起源與設置
三國時期魏國始設該官職,隸屬于五兵尚書(中兵、外兵、騎兵、别兵、都兵),負責軍事事務管理。
職能劃分
曆史沿革
該官職在晉、宋、齊、梁、北魏等朝代均有沿襲,至北齊時仍保留左右分置的結構。
個别資料提到“外兵”可指代“外來軍隊”(如),但此用法在權威曆史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需謹慎考據。
建議:若涉及曆史研究,建議優先參考《宋書·百官志》《通典·職官五》等典籍,或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詞義。
外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彙,包含了“外”和“兵”兩個字。下面将對其進行詳細解釋。
拆分部首:外(部首為夕)兵(部首為八)
外的筆畫數:4畫
兵的筆畫數:7畫
外兵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起源。《說文解字》中将外解釋為“兩相分離”之意,可以理解為在某個體系或領域之外。而兵則表示戰争、軍隊、武器等意思。因此外兵可以理解為在軍事領域之外的事物。
在繁體中,外兵的寫法并未有太大差别,依然是“外兵”這個組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定的差異。不過外兵這個詞的字形在古代與現代并沒有太大區别。
1. 這部小說不僅僅是關于戰争的,還揭示了外兵之外的生活。
2. 國家的力量不僅僅體現在外兵之間的對抗,還包括多方面的發展。
外兵的常見組詞有:外兵之事、外兵之地等。
外兵的近義詞包括:非軍事、非戰争、非武器等。
外兵的反義詞有:軍事、戰争、武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