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让的意思、高让的详细解释
高让的解释
拱手相让。旧时表示推让、辞让,往往高拱其手,故称。 晋 陆云 《盛德颂》序:“陛下犹復允执高让,成功靡有。”《晋书·郑冲传》:“公屡以年高疾篤,致仕告退……高让弥篤,至意难违。”《南史·梁纪下论》:“ 敬帝 遭家不造,绍兹屯运,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於己,时无 伊 霍 之辅,焉得不为高让歟。”
词语分解
- 高的解释 高 ā 由下到上距离大的,与“低”相对:高峰。高空。高踞。高原。高耸。高山流水(喻知己、知音或乐曲高妙)。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高瞻远瞩。 高度:他身高一米八。 等级在上的:高级。高考。 在
- 让的解释 让 (讓) à 不争,尽(媙 )着旁人:让步。让位。谦让。 请:让茶。 许,使:不让他来。 任凭:让他闹去。 被:让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出让。转(僴 )让。 闪避:让开。当仁不让。 责
专业解析
"高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高尚的谦让行为,特指将名位、利益等主动让给他人所表现出的崇高品德。以下是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高: 本义指由下至上距离大,引申为等级在上、程度超过一般、品德或地位尊贵、高尚。
- 让: 本义指责备,后主要表示谦让、退让、把好处或方便留给别人。
- 高让: 结合两字,“高”修饰“让”,强调这种谦让行为非同一般,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它并非普通的退让,而是指在涉及名位、权力、利益等重大问题上,主动放弃,让给他人,体现了淡泊名利、顾全大局、品德高尚的境界。
-
语境与用法:
- 常用于历史记载或评价人物德行: 多见于史书、典籍中,描述贤人、隐士或德高望重者主动辞让官职、爵位、封赏等行为。
- 强调行为的主动性与道德高度: “高让”突出的是当事人主动选择放弃,而非被迫或能力不足。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值得称颂的美德。
- 与“谦让”、“辞让”的区别: “谦让”范围较广,可指日常礼节性的推让;“辞让”指正式地推辞不接受(如官职、荣誉);“高让”则更强调这种辞让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境界之高,常与不慕荣利、志行高洁相关联。
-
文献佐证:
- 《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 记载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授予的谏议大夫官职,选择归隐富春江。后世常以此典故赞誉其不慕富贵、高风亮节的行为,其中就包含了“高让”的精神。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 儒家思想背景: 儒家推崇礼让,《论语》中多次提及“让”的重要性(如“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种将天下、高位让与贤者的行为,是“高让”的极致体现,被孔子赞为“至德”。 (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
- 道家思想背景: 道家同样推崇谦下不争。《庄子》有《让王》篇,记述了多位古代贤人让出王位的故事,体现了道家对超越世俗权位、追求精神自由的推崇,这也是一种“高让”精神的体现。 (来源:郭庆藩《庄子集释》)
-
文化内涵:
- 体现传统美德: “高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推崇的谦逊、礼让、不争、重义轻利等美德的具体表现。
- 理想人格的象征: 能够做到“高让”的人,往往被视为品行高洁、超凡脱俗的典范。
- 对权力与名利的超越: 这种行为象征着对世俗权力和物质利益的超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或道德完善。
“高让”指在名位、利益等重大问题上,主动、自觉地退让给他人的高尚行为。它超越了日常的谦让礼节,体现了行为者淡泊名利、志行高洁、顾全大局的崇高道德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一种理想人格表现。该词多见于历史典籍中对贤人德行的描述与评价。
网络扩展解释
“高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综合阐释:
一、基本词义
“高让”指拱手相礼、谦逊辞让的行为。古人在推辞或礼让时,常双手高拱以示尊敬,因此称为“高让”。例如:
- 晋代陆云在《盛德颂》序中提到:“陛下犹復允执高让,成功靡有”,即用“高让”表示君主谦让的姿态。
- 《晋书·郑冲传》记载:“高让弥篤,至意难违”,形容臣子坚决辞让官职的态度。
二、语境与用法
- 礼仪场景:多用于君臣、士大夫之间的礼节性辞让,如辞官、让位等。
- 文学表达:常见于古代文献和颂文中,体现谦逊或政治智慧。例如《南史》用“时无伊霍之辅,焉得不为高让歟”暗指时局动荡下的无奈退让。
三、补充说明
-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
- 另有“高让”作为人名的记载(如明代文人高让),但与词义无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晋书》《南史》等典籍,或汉典网()的词条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爱口拜至帮带毖劳犲狼捶策楚水貙牙翠甒地栗东厨番木瓜阜生高谭槁质工瞽酣奭河势袷袄驾肩接迹俭鄙解逐结字寄褐警动竞选笄总开弘枯淡馈线浪包搂老弊量决矛渝没利明悉麑鹿扑旗荞粑蛩蛩钜虚羣然山巅折槛失黏收鬻曙钟四姓小侯肆意松滋侯碎身糜躯逃石窴窴铁稳铁衣郎梯桥替人五裁向道仙桃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