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坦的地方,坦途。 唐 曹松 《贈鏡湖處士方幹》詩:“世路不妨平處少,才人惟是屈聲多。”
(2).平常之處。《新唐書·孟郊傳》:“ 李觀 亦論其詩,曰‘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 謝 ’雲。”
平等相處。《醒世姻緣傳》第八三回:“題了欽差出去,憑他巡撫、巡按都是平處。”
評判裁決。《漢書·杜周傳》:“吏民上書言便宜,有異,輒下 延年 平處復奏。” 顔師古 注:“先平處其可否,然後奏言。”《後漢書·史弼傳》:“乞露臣奏,宣示百僚,使臣得於清朝明言其失,然後詔公卿平處其法。”
“平處”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平坦的地方/坦途
指地形平整、無阻礙的場所或道路。
例:唐代曹松《贈鏡湖處士方幹》詩:“世路不妨平處少,才人惟是屈聲多。”
平常之處
表示普通、不突出的地方或狀态。
例:《新唐書·孟郊傳》評價其詩:“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
平等相處
指人際交往中保持對等、不偏倚的态度。
例:《醒世姻緣傳》第八三回:“題了欽差出去,憑他巡撫、巡按都是平處。”
評判裁決(古義)
古代文獻中偶指公正處理事務或裁決争議。
例:《漢書·杜周傳》提到“平處複奏”,即先評估再上報。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詩詞注釋。
《平處》是一個古漢語詞語,表示在某一狀态或位置平穩地存在。它可以用來形容人或事物處于平穩、穩定的狀态。
《平處》的部首是“立”(lì),它屬于“立”的變體形式。《平處》的總筆畫數為8畫。
《平處》由“士”和“并”兩個字組成。其中,“士”一般表示人,而“并”則表示合并、結合的意思。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平處》這個詞語,意味着人或事物處于平穩的狀态。
《平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平處」。
在古代漢字的正式書寫中,有一些細微的變化。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寫作《平處》的“處”字會将“至”改寫成“虍”,形如「虍」。
1. 他經過一番努力,終于将局勢平處下來。
2. 這個團隊在困境中尋找平處,最終走出了困境。
1. 平穩:形容處于穩定、平穩狀态。
2. 平和:形容處于平和、和諧的狀态。
3. 平均:指在各個方面、各個方向上都相等、平衡。
1. 平衡:指力量、位置等保持相等、穩定。
2. 平順:指行進或發展過程中平穩、順利。
3. 平靜:指心境或環境的甯靜、安詳。
1. 不平:指不平坦、不平穩。
2. 不處:指不處于某一特定狀态。
3. 動蕩:指社會或個人狀态不穩定、動蕩不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