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之僇民的意思、天之僇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之僇民的解釋

見“ 天之戮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之僇民(tiān zhī lù mín)是一個源自道家經典的文言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與哲學思想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注疏的詳細解釋:


一、本義解析

  1. 字詞構成

    • 天:指自然、天道或宇宙法則。
    • 僇(lù):通“戮”,意為刑戮、懲罰,引申為“辱”“棄”。
    • 民:人,此處指個體或衆生。

      字面義:被天道所刑戮或抛棄之人。

  2. 哲學内涵(源自《莊子》)

    該詞出自《莊子·大宗師》:

    “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内者也……天之僇民也。’”

    • 語境:孔子自稱“天之僇民”,與道家隱士(“遊方之外者”)對比,意指自己受世俗禮法束縛,違背自然本性,故被天道“刑戮”。
    • 核心思想:違背自然之道者,将受精神上的“天刑”,即内心困頓、不得自由(非肉體懲罰)。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指代對象

    • 形容受世俗規則桎梏、無法超脫之人(如儒家禮教下的士人)。
    • 暗含對違背自然規律者的批判,強調道家“無為”“順天”的價值觀。
  2. 現代釋義

    • 泛指被現實困境壓迫或精神不得解脫的個體,帶有悲憫色彩。
    • 例: “在資本洪流中,勞碌終日卻迷失自我者,豈非當代天之僇民?”

三、權威文獻參考

  1.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撰)

    釋“僇民”為“刑戮之民”,注:“聖人逍遙,衆人拘執,故稱戮民。”(中華書局,1961年,第268頁)

    ▸ 來源:中華書局《莊子集釋》(注:鍊接為出版社官網,具體書目需檢索)

  2.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定義:“受天懲罰的人;罪人。”(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2卷,第1583頁)

    ▸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3.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

    釋“僇”:“同‘戮’,羞辱。”(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48頁)

    ▸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四、用法示例

“彼汲汲于功名,終日惶惶,此真天之僇民也。”

——仿《莊子》句式,喻指為名利所困者。


注:以上解析綜合古典哲學語境及現代工具書定義,強調道家思想中“自然”與“人為”的對立,深化詞彙的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天之僇民”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來源與背景

  1. 古代典籍:
    原出自《莊子·大宗師》,魯迅在散文詩集《野草·淡淡的血痕中》曾引用此詞,描述人們在苦難中自稱為“天之僇民”,暗含對命運的無奈與悲憫。
  2. 現代引用:
    魯迅通過該詞表達對舊社會受壓迫者的同情,賦予其時代意義。

用法與結構

讀音與字形

擴展說明

需注意部分解釋(如)将“天之僇民”誤釋為“貧苦人民”,但主流觀點仍以“受天懲罰的罪人”為核心含義,結合古典與魯迅的現代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暧态白團保密不值一笑乘乾愁絶調遣觌面東主對外關系芳心反悔焚軌浮彩黼黻皇猷撫扪榦國鈎牒刮臉河浜驩悰怙惡不悛灰湯健強假熱佯親家緣過活驚動九尾狐狸拘耆舉乳蒯席禮際龍顔鳳姿鲈魚脍滿魄媒諓面觸溟島冥坐排擋窮秀才期求祛瘀如膠如漆塞人散淡子上竿掇梯上憲山郡矢量手鈔授人以柄霜葉熟路輕轍醰粹爣爣忝冒條山提煉下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