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左傳·闵公二年》:“ 晉侯 使太子 申生 伐 東山 臯落氏 。” 杜預 注:“ 赤狄 别種也。 臯落 其氏族。”《國語·晉語一》:“以 臯落狄 之朝夕苛我邊鄙,使無日以牧田野。” 韋昭 注:“ 臯落 , 東山狄 也。” 漢 焦贛 《易林·離之蹇》:“ 東山 臯洛 ,一朝殞落。”
(2).古城名。 赤狄 臯落氏 所築。故址在今 山西省 垣曲縣 東南 臯落鎮 。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清水 歷其南,東流,逕 臯落 城北。 服虔 曰: 赤翟 之都也。世謂之 倚亳城 。” 金 元好問 《馬嶺》詩:“ 臯落 東南三百裡,鬢毛衰颯兩年秋。”
“臯落”一詞在中文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分别源于不同的曆史背景和文獻記載:
古代少數民族
臯落是春秋時期北方赤狄(狄族分支)的一個部落,屬于炎帝後裔。據《左傳·闵公二年》記載,晉國太子申生曾率軍讨伐東山臯落氏,杜預注其為“赤狄别種”。該部落活動範圍在今山西省垣曲縣一帶。
古城名
臯落氏曾築城,遺址位于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南臯落鎮,北魏郦道元《水經注》稱其為“赤翟之都”。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形容人物衰老、事物衰敗的意象,源自《詩經·周南·關雎》中“臯陶”的典故。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更多見于現代對古語的引申解讀。
建議優先參考《左傳》《國語》等古籍及地理類權威資料(如、6、8)以獲取準确曆史信息。
《臯落》是一個漢字詞語,傳統意義上指的是山坡上的植物在冬季凋謝、落葉的景象。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白”和“艸”,部首“白”表示顔色,部首“艸”表示與植物有關。漢字“臯落”的總筆畫數為13畫。
“臯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詩經》,其中的《臯陶之皇》詩句中首次包含了這個詞。在繁體字中,臯落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臯落”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态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變化。然而對于“臯落”這個詞來說,其寫法基本保持了一緻。
以下是幾個使用“臯落”的例句:
與“臯落”相關的組詞包括:青臯落、臯谷、臯宇。這些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描述與植物、自然景觀或者季節變化相關的事物。
近義詞和反義詞方面,由于“臯落”是一個較為特定的詞語,因此很難找到直接的近義詞或反義詞。然而,在描述類似的自然景觀時,可以使用一些相關的詞語,如凋零、凋謝、飒然等作為近義詞;而繁盛、茂盛等則可以作為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