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謂色、聲、香、味、觸能污染真性,故稱“五塵”,亦曰“五境”。 隋 智顗 《摩诃止觀》卷四上:“五塵六欲,不暇貪染。” 章炳麟 《國故論衡·明見》:“官有五根,物有五塵,故知而有異。”參見“ 五根 ”、“ 五識 ”。
“五塵”是佛教術語,指通過感官接觸外界而産生的五種塵境,因其能污染清淨本性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五塵又稱“五境”,對應人體五根(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色、聲、香、味、觸五種外境。佛教認為這些感官體驗會引發貪欲執着,遮蔽真如佛性,故稱“塵”(垢染之義)。
部分文獻(如)将五塵引申為世俗欲望(金錢、名譽等),此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釋,與佛教原義不同。佛教經典中五塵特指感官層面的染污,需結合“五根”“五識”等概念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學術語體系,可參考《法界次第》等典籍。
《五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五種不淨之物的塵埃。
《五塵》的部首是“業”,共有八劃。
《五塵》一詞最早來源于《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以五塵不為塵,故得入無物之室。”這句話指的是遠離塵世紛擾、淡泊名利,心靈可以進入無形無物的境地。
《五塵》的繁體字為「五塵」。
在古代,漢字“五塵”還有其他寫法,如:“五纟”、“五田”等。
他修煉心靈,努力擺脫五塵的紛擾。
五光十色、五彩缤紛、五音、五味、五髒六腑。
五塵的近義詞有:塵埃、紛擾、俗念。
五塵的反義詞有:甯靜、超脫、潔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