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左传·闵公二年》:“ 晋侯 使太子 申生 伐 东山 皋落氏 。” 杜预 注:“ 赤狄 别种也。 皋落 其氏族。”《国语·晋语一》:“以 皋落狄 之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 韦昭 注:“ 皋落 , 东山狄 也。” 汉 焦赣 《易林·离之蹇》:“ 东山 皋洛 ,一朝殞落。”
(2).古城名。 赤狄 皋落氏 所筑。故址在今 山西省 垣曲县 东南 皋落镇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清水 歷其南,东流,逕 皋落 城北。 服虔 曰: 赤翟 之都也。世谓之 倚亳城 。” 金 元好问 《马岭》诗:“ 皋落 东南三百里,鬢毛衰颯两年秋。”
“皋落”一词在中文中有两层主要含义,分别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献记载:
古代少数民族
皋落是春秋时期北方赤狄(狄族分支)的一个部落,属于炎帝后裔。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晋国太子申生曾率军讨伐东山皋落氏,杜预注其为“赤狄别种”。该部落活动范围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一带。
古城名
皋落氏曾筑城,遗址位于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皋落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其为“赤翟之都”。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形容人物衰老、事物衰败的意象,源自《诗经·周南·关雎》中“皋陶”的典故。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较少见,更多见于现代对古语的引申解读。
建议优先参考《左传》《国语》等古籍及地理类权威资料(如、6、8)以获取准确历史信息。
《皋落》是一个汉字词语,传统意义上指的是山坡上的植物在冬季凋谢、落叶的景象。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白”和“艸”,部首“白”表示颜色,部首“艸”表示与植物有关。汉字“皋落”的总笔画数为13画。
“皋落”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诗经》,其中的《皋陶之皇》诗句中首次包含了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皋落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发生变化。
古时候“皋落”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然而对于“皋落”这个词来说,其写法基本保持了一致。
以下是几个使用“皋落”的例句:
与“皋落”相关的组词包括:青皋落、皋谷、皋宇。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描述与植物、自然景观或者季节变化相关的事物。
近义词和反义词方面,由于“皋落”是一个较为特定的词语,因此很难找到直接的近义词或反义词。然而,在描述类似的自然景观时,可以使用一些相关的词语,如凋零、凋谢、飒然等作为近义词;而繁盛、茂盛等则可以作为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