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皐夔”。 臯陶 和 夔 的并稱。傳說 臯陶 是 虞舜 時刑官, 夔 是 虞舜 時樂官。後常借指賢臣。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詩:“貴接 皐 夔 步,深窺龍鳳姿。” 元 耶律楚材 《用曹桢韻》:“收拾琴書我歸去,朝庭人物有 臯 夔 。” 清 惜秋 旅生 《維新夢》:“老太師,數十載鞠躬盡瘁,朱顔緑鬢,不愧我的 臯 夔 。”
臯夔(gāo ku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特指上古傳說中的兩位賢臣——臯陶(Gāo Yáo)和夔(Kuí)。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闡述:
“臯夔”為複合詞,由“臯”(指臯陶)與“夔”(指夔)組合而成,專指舜帝時期的兩位傑出輔佐者:
合稱“臯夔”,喻指德才兼備、輔佐明君的賢臣,常見于古代文獻頌揚治世能臣。
臯陶主刑獄而尚德,主張“明刑弼教”(《尚書·大禹谟》),強調以教化輔助刑罰;夔以樂治心,通過禮樂調和民心(《禮記·樂記》)。二者共同體現儒家“德主刑輔”“禮樂治國”的理念。
後世文人常以“臯夔”喻指治世良臣。如杜甫詩雲:“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即以臯夔輔舜之事自勉。
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舜因任用臯陶、夔等賢臣而天下大治,“臯夔”遂成為君臣遇合、政治清明的文化符號。
參考資料來源:
“臯夔”是漢語中的合成詞,由“臯陶”和“夔”兩位上古賢臣的姓名組合而成,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尚書》《史記》等古籍。
班罽沖颷創造工程春書待年婦大間歇泉道牀典故動支斷鼻短見薄識奪勞革流歸土公債券阖廬橫地惠贈匠軍轎簾解诮祲怪九位糠菜半年糧苦口師阆阙兩重人格連挺墨本内金孬好輾房佞說派出機構憑靠牽纜七郊秦聖如饑如渴若烹小鮮三洪三笠辭上界社公生榮死衰沈霾誰昔蜀石死工夫聳出聳翠素幅提款同逆頭方推闆退價溫情密意無脊椎動物銷繳席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