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口師的意思、苦口師的詳細解釋
苦口師的解釋
指茶。 宋 陶穀 《清異錄·茗荈》:“ 皮光業 最耽茗事。一日,中表請嘗新柑……纔至,未顧尊罍而呼茶甚急,徑進一巨甌,題詩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衆噱曰:‘此師固清高,而難以療飢也。’”
詞語分解
- 苦的解釋 苦 ǔ 像膽汁或黃連的滋味,與“甘”相對:甘苦。苦膽。苦瓜。 感覺難受的:苦境。苦海(原為佛教用語,後喻很苦的*********。苦悶。含辛茹苦。吃苦耐勞。苦惱。 為某種事所苦:苦雨。苦旱。苦夏。苦于(a.對某種
專業解析
"苦口師"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雅稱,其核心含義指茶,常被用來比喻苦口婆心勸誡他人的人。該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意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
詞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北宋陶穀所著的筆記《清異錄·茗荈門》:
"皮光業最耽茗事。一日,中表請嘗新柑,筵具殊豐,簪绂叢集。才至,未顧尊罍而呼茶甚急,徑進一巨瓯。題詩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衆噱曰:‘此師固清高,而難以療饑也。’"
此典故記載了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官員皮光業的故事。他去親戚家赴宴,面對豐盛菜肴和新鮮柑橘,卻急切地要茶,并稱茶為"苦口師"。衆人笑言這位"老師"雖然清高(指茶性清雅),卻不能充饑解餓。
-
本義(指茶):
- 苦口: 直接指茶的味道特性。茶,尤其是未經精制或沖泡較濃的茶,入口常有明顯的苦澀味。
- 師: 此處為尊稱、美稱。将茶拟人化為一位"老師",取其能滌煩療渴、清心醒腦、啟發文思之功,如同良師益友般有益身心、啟迪智慧。
- 結合: "苦口師"即是對茶的雅稱,形象地概括了茶味雖苦(或微苦回甘)卻有益身心、能提神益思的特性,表達了對茶的喜愛和推崇。
-
引申義(指人):
- 苦口: 引申為逆耳、不中聽但有益處的忠告或勸誡。指說話直率、言辭懇切,可能讓人一時難以接受。
- 師: 引申為教導者、勸誡者。指像老師一樣懷着善意和責任感進行規勸的人。
- 結合: "苦口師"用來比喻那些出于善意和責任心,不避忌諱、不怕得罪人,直言相勸、諄諄教誨的人。他們的話可能像苦茶一樣讓人一時覺得逆耳(苦口),但其用心良苦,如同良師(師),目的是為了對方好。這種勸誡往往是真誠、負責且難能可貴的。
-
文化内涵與應用:
"苦口師"一詞生動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
- 對茶的審美與哲思: 将飲茶提升到精神層面,欣賞其"苦盡甘來"的滋味和清心明志的功效。
- 對忠言的珍視: 強調逆耳忠言的價值,認為敢于直言規勸的朋友或長輩是值得尊敬的"師者"。
- 語言的含蓄與雅緻: 用富有詩意的雅稱來指代日常事物或行為,體現了文人的情趣。
在現代漢語中,"苦口師"作為茶的别稱已較少使用,但其比喻義——指那些苦口婆心進行勸誡的人——仍被理解和使用,尤其在強調勸誡者的良苦用心和勸誡内容的價值時。
參考來源:
- 陶穀《清異錄》卷下《茗荈門》: 該書記載了"苦口師"典故的原始出處,是研究該詞來源的權威文獻。(古籍原文可參考權威出版社點校本,如中華書局版)
- 《漢語大詞典》: 對"苦口師"的詞條釋義包含其指茶和指勸誡者兩種含義,并引用了《清異錄》的典故。
- 《辭源》/《辭海》: 權威語文工具書,均收錄"苦口師"詞條,解釋其來源和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苦口師”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本義:茶的别稱
-
來源典故
該詞最早出自宋代陶穀《清異錄·茗荈》。晚唐詩人皮日休之子皮光業,在受邀品嘗新柑時,未食柑橘先急飲茶,并作詩:“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以“苦口師”代指茶。衆人笑稱此物雖清高,卻難解饑餓。
-
命名邏輯
茶的苦味被拟人化為“師”,暗含茶如良師般需細品其苦,方得回甘的哲理。
二、引申義:嚴厲的教導者
-
比喻用法
現代語境中,“苦口師”可形容言辭尖銳但心懷善意的教導者,強調“苦口”指辛辣勸誡,“師”則突顯教育者的角色。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師長、前輩以嚴厲方式引導他人,如:“他雖批評嚴厲,實為苦口師,句句皆為學生着想”。
- 核心含義:最初專指茶,後衍生出比喻義。
- 注意區分: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多指茶;日常交流中可能側重教導者的形象。
- 參考來源:典故部分綜合自,引申義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潺沄鸱張出版社垂詢道愛等到頂天低水位惡哏哏發嫁撫鏡附送鬼臼果桌好名河渡合絡恨命狠性子鴻豁郊配棘刺經國之才金斓客趷蹬枯竹褐立軸螺髻梵志馬占民功默記墨丈尋常南菜濃洌潛契青蓮宇青錢绮組日昃忘食濡溺稍麄膽壯紳糧石蹬收輯手輪疏绌贖免綏撫騰榜天貴讬任外臣望秋痿蹷慰勵味素無那崄澁小太太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