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肓。高,通“ 膏 ”。《金石续编·十国吴寻阳长公主墓志》:“爰从寝疾,遽致高肓。”参见“ 膏肓 ”。
"高肓"并非现代汉语规范词汇,在权威汉语词典中未见收录。该词可能是"膏肓"的误写或特定语境下的生造词。
规范词汇应为"膏肓"(gāo huāng),其含义如下:
本义(中医术语): 指人体心尖脂肪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传统医学认为此处药力难及,是疾病难以治愈的部位。此义项源自《左传·成公十年》记载的"病入膏肓"典故。
引申义: 比喻病情危重,难以救治。常用成语"病入膏肓"形容疾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地步,也引申指事情或局势败坏到无可挽回的程度。
关于"高肓":
结论: 用户如需了解规范汉语词汇的含义,应查询"膏肓"(gāo huāng)。其核心含义指人体内难以施治的部位,并由此引申出"无法挽救"的比喻义。建议查阅权威词典确认"膏肓"的准确释义和用法。
“高肓”是一个通假词,其中“高”通“膏”,实际含义与“膏肓”相同。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膏肓”原为古代医学术语,指人体心尖脂肪(膏)与心脏、膈膜之间的区域(肓),属于药力难以到达的部位。《左传·成公十年》记载:“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形容病症深重难治。
引申比喻
字形与通假
“高肓”是“膏肓”的异写形式,属于古文献中的通假现象。此类用法多见于碑刻或特定历史文本,如唐代墓志铭中为避讳或书写习惯而改写。
该词需结合语境理解,既可指生理上的病入膏肓,也可用于抽象表达,强调问题无法轻易解决。研究时需注意其通假特性及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
案衍百废俱举惫驽笔帽[儿]兵戟驳瑕不恇柴道称身磁北慈鸦大楷当锋黕黑导化打桃的颅跌打低簪独鹿躲婆石恶境头负版绔劾按亨贞澒耳红鸾黄耳传书教忠羁苦浄发钜帙开花狂走蜡丸乐而不荒料丝零败六卿分晋僇僇磐固疲疴鹊鸣檐群类牲腯适间收据庶弟熟睡寺户送门状苏白碎心裂胆弹冠相庆淘碌填造文书房协比邪辞歇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