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處,孔穴。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 桂 、 朔 、 柳 、 融 諸峯,非不幹雲直上,然石質青幻,片片芙蓉攢合,竅受躡,痕受攀,無難升陟,此則一劈萬仞,雖曲循隙窾,何啻蹈空自奮也。”
“隙窾”是一個文言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拼音為xì kuǎn,指「空處、孔穴」,常用于描述自然景物中的縫隙或孔洞結構。該詞由“隙”(縫隙)和“窾”(空穴)兩個語素組合而成,強調物體内部的空洞或間隙。
引證與用法
明代地理學家徐弘祖在《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中曾用此詞描寫山石形态:“此則一劈萬仞,雖曲循隙窾,何啻蹈空自奮也。”此處“隙窾”指山體劈裂形成的深長孔穴,需攀援縫隙才能行進,體現其險峻。
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縫隙”“孔洞”等現代詞彙替代。
結構分析
《隙窾》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物體中的裂縫或缺口。它有時也被用來比喻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或分歧。
《隙窾》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窓字部(chuāng zì bù),由窗字部(chuāng)和穴字部(xué)組成。
它總共有11劃,由2個突劃、2個撇劃和7個豎劃構成。
《隙窾》原為古代漢字,“隙”字源自象形文字,表示物體中間的夾縫;“窾”字是在“穴”字的基礎上,加上窗字部旁來表示深窟或裂縫。
在繁體字中,“隙”字保持不變,而“窾”字則成為褻字(褻字)。
在古代,隙窾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隙”字本義為“狹窄”,其古代寫法是 “虍乙”或“十之口”,而“窾”字的古代寫法是“穴勹杆”。這些字形變體在現代漢字中已不再使用。
1. 桌子上有一道隙窾,我不小心把勺子掉進去了。
2. 他們之間的隙窾越來越深,不再相互溝通。
組詞:隙縫、窾眼、隙痕、窾缺
近義詞:裂縫、破綻、間隙
反義詞:合攏、緊密、相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