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犯的意思、抗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犯的解釋

(1).抵抗與進犯。《後漢書·公孫瓒傳》:“職統戎馬,連接邊寇……虜識 瓚 聲,憚其勇,莫敢抗犯。”

(2).犯顔抗論。 宋 葉適 《上甯宗皇帝劄子》:“夫上媚天子,下媚庶人,不以抗犯為能,而以順悅為得,此豈有諂曲之意存乎其間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犯"在現代漢語中屬于生僻詞彙,目前通行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與《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4版)均未收錄該詞目。根據古代漢語語料庫與方言研究資料,該詞可作如下考釋:

一、古漢語語境中的複合動詞 在《說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引《周禮》鄭玄注:"抗謂禦之,犯謂侵也",指防禦與進擊的戰術組合。宋代《集韻》釋為"相拒曰抗,相逆曰犯",強調對抗中的雙向動作關系。

二、方言殘留用法 據《漢語方言大詞典》記錄,在閩南語泉州腔中,"抗犯"(khòng-huān)保留着"頂撞尊長"的貶義用法,多用于訓斥晚輩失禮行為。該用法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家訓文獻中"子抗犯父"的倫理訓誡。

三、佛教典籍中的特殊詞義 唐代《法苑珠林》卷四十三載:"惡鬼抗犯,侵擾禅室",此處作侵擾、作祟解,與"侵擾"構成同義複詞。該用法在敦煌變文中亦有類似記載,特指邪魔對修行者的幹擾。

主要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李榮《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3. 道世《法苑珠林》(大正新修大藏經本)

網絡擴展解釋

“抗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1. 抵抗與進犯(軍事層面)
    指在軍事沖突中既抵禦敵方攻擊,又主動發起進攻的行為。例如《後漢書·公孫瓒傳》記載:“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表明敵方因畏懼公孫瓒的勇猛而不敢對抗或侵犯。

  2. 犯顔抗論(政治或言論層面)
    指不顧上位者的威嚴,直言進谏或提出反對意見。宋代葉適在《上甯宗皇帝劄子》中提到:“不以抗犯為能,而以順悅為得”,強調正直之士不迎合權貴,敢于表達不同觀點。

補充說明: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及宋代奏議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如太山蠶眠字草創倡諾酬金傳書鴿傳召春宵宮黨課丹霄姿德語短篇鍛造獨出心裁非貳廢址觥録公廳合幹橫笛閧端猴兒精嘉答匠者見志經濟頸領雞樹芰制君子儒開口貨科诨科網狂怪雷霆萬鈞連陣李清照龍戟龍盤鳳逸賣餅家蒙汜密察嚙镞潛目缺蝕如茨三戾色服山枯扇頭世爵帥台隨步天火倜踼外分泌委闾弦轸枭殄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