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kless waste of natural resources] 任意糟蹋東西
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書·武成》
(1).殘害滅絕萬物。《書·武成》:“今 商王 受 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孔 傳:“暴絶天物,言逆天也。” 孔穎達 疏:“普謂天下百物,鳥獸草木,皆暴絶之。” 唐 陳子昂 《為副大總管屯營大将軍蘇宏晖謝表》:“ 契丹 兇狡,敢竊邊陲,毒虐生靈,暴殄天物。” 明 詹同 《出獵圖》詩:“君不見暴殄天物焚 鹹 丘 ,畫師之筆學《春秋》。”
(2).任意糟蹋東西。《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 王涯 丞相聽罷,歎道:‘我平昔暴殄天物如此,安得不敗?’”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論簡帖用白紙》:“一拜帖五字,而用紙當三釐之價,可謂暴殄天物,奢亦極矣。” 蕭紅 《橋》:“呀!這是吃的呀,你這小敗家子!暴殄天物……還不懂得是吃的嗎?”
暴殄天物(bào tiǎn tiān w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任意糟蹋珍貴資源或天生萬物。該詞最早見于《尚書·武成》記載的商纣王暴行:"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其中"暴殄"意為滅絕性毀壞,"天物"指自然界生物。
從構詞法分析:"暴"表示殘暴、過度,"殄"為滅絕之意,"天物"可理解為自然饋贈的物資。四字組合形成遞進式批判,強調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消耗行為。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批評浪費糧食、破壞生态環境等行為,如"收割前暴雨使萬畝麥田黴變,實屬暴殄天物"。
權威典籍《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殘害滅絕萬物",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則補充強調該詞"現多比喻任意浪費、糟蹋東西"。在實際語境中,既可用于具體實物浪費(如倒掉尚可食用的飯菜),也可引申指人才埋沒等抽象資源浪費現象。
“暴殄天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ào tiǎn tiān wù,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該成語常用于警示珍惜資源、避免浪費,尤其在環保、節儉等主題的語境中適用。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尚書》或成語詞典。
愛服把薪助火不當事冊谥策書抽屜俶載聰隽擋口噉噬搗動獨個二柄翻蔓泛然非心奉坐覆盆之冤付諸一炬膏車秣馬蛤柱瓜片蠱脹悍骜橫戈盤馬候司呼啦啦蛱蝶粉郊扉揭發景語積善局寄止懇謝寇奸狂悸愧辭刳胎焚郊雷首明知故犯餒棄蟠鋼劍挈瓶之知氣俗球員熱帶風暴沈痛身無寸鐵宿羽騰懽鐵連錢通元識微秃裙兔頭麞腦五兵佩無憑向壁虛構鄉客縣尊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