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真實的言辭。《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夫子之家事治,言於 晉國 無隱情,其祝史陳信於鬼神無愧辭。” 唐 白居易 《議文章》:“碑誄有虛美愧辭者,雖華雖麗,禁而絶之。” 金 王若虛 《真定縣令國公德政碑》:“噫!無實之譽,君子不以為榮;無實而譽人,君子謂之愧辭。”
“愧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愧辭”在不同語境中有雙重含義:現代偏向謙遜的辭職或謝絕行為,古代則多用于批判虛假言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
愧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愧(心)和辭(詞)。其中,“愧”字的部首是心,共有9個筆畫;“辭”字的部首是言,共有11個筆畫。
愧辭的意思是對自己的過錯或不足感到羞愧,并表達悔過之情。用于表示因自己的過失而向别人道歉或辭去職位,以示反省和忏悔。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史記·陳涉世家》中:“陳涉系述以愧辭,反覆自解。”說明愧辭這個詞在古代就有使用。
在繁體字中,“愧”字保持了相同的形狀,而“辭”字的“辡”部在繁體中變成了“辤”。所以在繁體中寫作“愧辤”。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愧”字寫作“”,“辭”字寫作“⺗”,并且他們的筆畫數目也有所不同。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漢字的演變,現代漢字的書寫形式逐漸統一。
以下是一些關于愧辭的例句:
與“愧辭”相關的一些詞語包括:懊悔、自責、忏悔等。這些詞語表達了對過錯的忏悔和内疚之情。
與“愧辭”相反的是“洋洋得意”或“毫不在意”,這些詞語表示對自己的行為或處境感到驕傲滿足,沒有一絲愧疚之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