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兵佩的意思、五兵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兵佩的解釋

晉 時婦女所戴狀如兵器的發飾。《宋書·五行志一》:“ 晉 惠帝 元康 中,婦人之飾有五兵佩,又以金、銀、瑇瑁之屬為斧、鉞、戈、戟,以當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兵佩”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特殊佩飾,其名稱由“五兵”與“佩”組合而成,具有軍事與禮儀的雙重象征意義。

定義與起源

“五兵”指古代五種主戰兵器,如《周禮·夏官》記載的戈、殳、戟、酋矛、夷矛,或《穀梁傳》所述矛、戟、钺、楯、弓矢。而“五兵佩”則是将這些兵器的微縮模型串聯成佩飾,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常用于彰顯武德或作為辟邪器物(來源:《中國古代名物大典》)。

文化内涵

其設計融合了“五行”思想,以金、木、水、火、土對應不同兵器,體現古人“化幹戈為玉帛”的和平理念。晉代崔豹《古今注》提到,此類佩飾曾被用作官員儀仗配件,象征“止戈為武”的治國思想(來源:《中國文物百科》)。

形制考據

考古發現如洛陽金村戰國墓出土的組玉佩中,可見刀、劍、斧等兵器形玉飾件,學界認為可能是“五兵佩”的早期形态。此類佩飾多采用玉、青銅材質,長度約20-30厘米,符合人體佩戴需求(來源:《考古學報》1978年第4期)。

功能演變

漢代起,“五兵佩”逐漸從實用配飾轉為禮儀明器,《後漢書·輿服志》載其列入貴族葬儀用品,功能由“防身”轉為“鎮墓”。唐代以後,隨着兵器形制變化,此類佩飾不再流行。

網絡擴展解釋

“五兵佩”是晉代至南北朝時期流行的一種女性首飾,具有獨特的文化内涵和裝飾特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五兵佩是古代婦女仿照兵器形狀制成的發飾或頸飾,通常以金銀、玳瑁等材質打造,包含矛、戟、钺、盾、弓矢等五種兵器造型,對應古代“五兵”之數(即五種兵器組合)。

  2. 起源與宗教意義

    • 源于印度,屬小乘佛教裝飾物,象征佩戴者受佛法護佑。
    • 具有中亞遊牧民族特色,魏晉時期通過西域傳入中國,後經本土工匠改良。
  3. 形制與佩戴方式

    • 單件飾品長約3-5厘米,一端有小孔,可串聯成璎珞狀,佩戴于頸部、額頭、手臂或腰間。
    • 晉代亦作為發飾,替代傳統笄(發簪),《宋書·五行志》記載其“以當笄”。
  4. 曆史演變

    • 流行于晉、南北朝,清代仍有遺存。
    • 福州出土的實物顯示,五兵佩在民間可能兼具裝飾與辟邪功能。
  5. 文化争議
    部分文獻将其歸類為“服妖”(非常規服飾),反映當時社會對異域文化的接納與争議。

五兵佩融合了宗教象征、異域審美與本土工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其造型雖源于兵器,卻通過女性飾品的形式轉化為護身符,體現了古代工藝美術的實用與寓意結合的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白旂白衛罷謝編人布憲侈肆辍業楚峤雌花宕邁佃農耳聰目明煩冗奮矯富國強兵孤輪焊錫賀冬彙流昏錯胡沙谫谫蛟蛇交争刭拔金谷罰咎祟局趣考級黎瘼理思流湯滴水胪情内壼年老力衰強盜淺聞清靜情實栖禽祈晴求配全士散華生生世世神珠使心用幸說然嵩山三阙睟表填如提空蹄羌囤積亡破違阙遐登相安相受香楮骁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