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泛然的意思、泛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泛然的解釋

亦作“泛然”。1.漂浮貌;浮動貌。 戰國 楚 宋玉 《小言賦》:“析飛糠以為輿,剖粃糟以為舟,泛然投乎杯水中,淡若巨海之洪流。” 宋 梅堯臣 《鴨雛》詩:“泛然去中流,雞呼心悹悹。” 宋 陸遊 《漢宮春·張園賞海棠作》詞:“虛舟汎然不繫,萬裡江天。”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書》之一:“僕為學不敏於人,聞道不早於人,扼愚守陋,泛然與世浮沉。” 清 吳敏樹 《說釣》:“村中塘水,晴碧汎然。”

(2).隨便,漫不經心貌。《莊子·田子方》:“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然而辭。”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汎然不繫,恢爾自得,不競不營,無榮無辱。” 唐 李颀 《贈蘇明府》詩:“汎然無所繫,心與孤雲同。”《新唐書·隱逸傳序》:“其於爵祿也,汎然受,悠然辭。”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且送 楊 姓人,故用 子雲 為切題,豈應又泛然用一令尹耶?” 清 張爾岐 《蒿庵閑話》卷一:“古人無泛然飲酒者,率皆祭畢而後飲。”

(3).一般,普通。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戴思顔》:“﹝ 戴思顔 ﹞有詩名,氣宇盤礴,每有過人,遂得名家,豈泛然矣。”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一》:“夫世豈有不識字而能書者?抑 昌黎 之所謂識字,非世人之泛然記憶已也。” 清 陳确 《瞽言四·與劉伯繩書》:“夫其異同之甚與泛然酬應者可去。”

(4).廣泛,普遍貌。 宋 韓淲 《澗泉日記》卷下:“後世所不可不載之事,汎然欲備,則不勝其史矣。” 宋 葉適 《<播芳集>序》:“若曰聚天下之文,必備載而無遺,則泛然而無統。”

(5).空泛;浮淺,不深入。 明 王廷相 《與薛君采書》:“近世學者之弊有二:一則徒為泛然講説,一則務為虛靜以守其心,皆不於實踐處用功,人事上體驗。”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大學·傳十》:“唯‘發’非汎然之詞,然後所發之己,非私欲私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泛然(fàn rán)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均帶有文言色彩,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1. 表示廣泛、普遍或籠統的狀态(副詞)

    指事物涉及範圍廣而不具體,或态度、言論不深入、不明确。

    例:其說泛然,未能切中要害。(《漢語大詞典》)

    來源:《漢語大詞典》(“泛然”詞條釋義一)

  2. 形容漂浮、浮動的樣子(形容詞)

    本義指物體漂浮在水面或空中的狀态,引申可指思緒、情感等飄忽不定。

    例:泛然不系,恢恢而遊。(《莊子》逸文,形容超脫自在)

    來源:漢典網(綜合古籍用例釋義)

  3. 表示漫不經心、隨意或輕率的态度(副詞)

    指行為或言語不經慎重考慮,較為隨意。

    例:不可泛然應允,須深思熟慮。(現代用法示例,體現引申義)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含“輕率、不慎重”義項)

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泛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其常見釋義及例證:

一、基本釋義

  1. 漂浮、浮動的樣子
    形容物體或狀态漂浮不定。
    例:

    • 戰國宋玉《小言賦》中描述“泛然投乎杯水中,淡若巨海之洪流”。
    • 宋代陸遊《漢宮春·張園賞海棠作》用“虛舟汎然不繫”比喻心境超脫。
  2. 漫不經心、隨意
    指态度或行為不刻意、不執着。
    例:

    • 《莊子·田子方》記載“臧丈人泛然而辭”,體現辭别時的灑脫。
    • 唐代李颀《贈蘇明府》以“心與孤雲同”表達無拘無束的心境。
  3. 普通、一般
    形容事物或人平凡無奇。
    例:

    • 元代辛文房評價詩人戴思顔“豈泛然矣”,強調其非平庸之輩。
  4. 廣泛、普遍
    指範圍廣、不局限。
    例:

    • 明代方孝孺在書信中自述“泛然與世浮沉”,暗含對世俗廣泛接觸的無奈。
  5. 空泛、浮淺
    用于批評内容缺乏深度。
    例:

    • 清代張爾岐提到“古人無泛然飲酒者”,反對無意義的飲酒行為。

二、使用注意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以獲取更精準的語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寶迹北纮柸筊泵房編摩冰碴觸目儆心春陔戴翼大撈一把椟藏奮迹服寵跗注瓜紐鬼籙衮舄寒瓜浩特環繞箭苗椒墀醮筵羯磨接事技和鈞金開照倥侗連環保連環字鑪火落鎖慮猜毛路門聯妙鬘内祭祀乾折琴歌輕隽秦樓七情趨出燒丹沙蚤沈樸畲太君視端詩運刷問嵩岱蘇門四友宿栖讨口牙宛郢沃流無效浯溪石下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