餒棄的意思、餒棄的詳細解釋
餒棄的解釋
指餓死而委棄之。《隋書·儒林傳論》:“并道亞生知,時不我與,或纔登於下士,或餒棄於溝壑,惜矣!”
詞語分解
- 餒的解釋 餒 (餒) ě 饑餓:凍餒。 沒有勇氣:氣餒。自餒。餒怯。 魚腐爛:“魚餒而肉敗”。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 棄的解釋 棄 ì 舍去,扔掉:抛棄。遺棄。棄權。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将屍體暴露街頭)。棄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棄養(父母死亡的婉辭)。棄置不顧。棄瑕錄用。 取 筆畫數:; 部首:廾;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馄棄”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因意志消沉、信心喪失而自我放棄或抛棄志向。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 “餒”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指饑餓(《說文解字·食部》:“餒,饑也。”)。
- 引申為喪失勇氣、意志消沉、灰心喪氣(《廣韻·賄韻》:“餒,饑乏也,又魚敗也。” 後引申指精神上的“匮乏”與“敗壞”)。 如“氣餒”、“勝不驕,敗不餒”。
- “棄”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指抛棄、舍棄(《說文解字·廾部》:“棄,捐也。”)。
- 引申為放棄、背離。
- “餒棄”的合成義:
- 由“餒”(氣餒、灰心)與“棄”(抛棄、放棄)組合而成。
- 指因内心沮喪、失去信心或勇氣而主動放棄(志向、追求、原則等)。強調放棄的原因是内在的精神狀态(氣餒),而非外在強制。
二、古籍用例與語境釋義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常與“自暴”連用或對舉:
- 《孟子·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後世注解常将“自棄”與“餒棄”聯繫起來。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在注釋《孟子》此句時提到:“自害其身者,不知禮義之為美而非毀之,雖與之言,必不見信也。自棄其身者,猶知仁義之為美,但溺于怠惰,自謂必不能行,與之有為必不能勉也。” 這裡“自謂必不能行”即指因氣餒(認為自己做不到)而放棄努力,體現了“餒棄”的核心含義。
- 明·呂坤《呻吟語·存心》:“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一有餒棄,則無事可為矣。” 此句清晰表明“餒棄”(氣餒放棄)是導緻一事無成的根源。
三、現代釋義與近義詞辨析
- 現代釋義: 形容人因灰心失望、缺乏信心而放棄努力或抛棄理想、目标的狀态或行為。
- 近義詞辨析:
- 放棄: 中性詞,泛指停止進行或不再堅持,原因多樣(可能包括理性選擇)。
- 抛棄: 強調主動丢棄、遺棄,對象可以是具體物或抽象物(如理想、責任)。
- 氣餒: 側重描述喪失信心、勇氣不足的心理狀态,是“餒棄”的原因。
- 自暴自棄: 程度更深,指甘心落後、不求上進,徹底放縱自己。“餒棄”可視為“自棄”的一種具體表現或誘因,常蘊含在“自暴自棄”的概念中。
“馄棄”是一個蘊含心理動因的文言詞彙,特指因内心氣餒、信心喪失而導緻的對志向、目标或努力的主動放棄。其核心在于強調精神層面的挫敗感(餒)是引發放棄行為(棄)的直接原因。
來源說明:
- 《說文解字》 (許慎 著) - 漢字字源權威典籍。
- 《四書章句集注》 (朱熹 撰) - 儒家經典權威注釋,中華書局版本常見引用。
- 《呻吟語》 (呂坤 著) - 明代思想語錄,是研究古代漢語詞彙的重要語料。
- 《現代漢語詞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用于近義詞辨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餒棄”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一、基本釋義
-
本義
指餓死後被遺棄()。出自《隋書·儒林傳論》:“或才登于下士,或餒棄于溝壑”,描述因饑餓而死于荒野、無人收殓的狀态。
-
引申義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因挫折失去信心而放棄()。例如:“面對失敗不可輕易餒棄”。
二、字詞解析
- 餒(něi)
本義為饑餓(如“凍餒”),後衍生出“喪失勇氣”之意(如“勝不驕,敗不餒”)。
- 棄(qì)
意為抛棄、放棄(如“棄權”“棄之可惜”)。
三、使用場景
- 古代文獻
多用于描述饑荒、戰亂等極端環境下餓殍遍野的景象()。
- 現代語境
可比喻在困境中喪失鬥志,含批評意味(如“不可因一時失利而餒棄”)。
四、注意
- 權威典籍(如《隋書》《漢典》)均以“餓死委棄”為本義,引申義多見于現代工具書()。
- 使用時應結合具體語境,避免混淆本義與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丹辦事員冰槃不夜蟬清純利啜涕賜尺催生禮大把大黃殚思極慮盜囊大司馬燈法雕弓費損飛行記錄儀馮骥才諷習撫輿規準含襚颢氣黑心腸患疾灰身滅智湔濯急不暇擇借兌潔整覺路開筵客耕老先略彴煉油隸草另冊擄掠魯桑冒亂磨嘴批擣毗盧棄力傾景窮寇勿追碶牐熱處理人造闆汝墳賽燈商蚷鐵腳闆緯綫文鲂翁壻吳根越角銷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