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餓死而委棄之。《隋書·儒林傳論》:“并道亞生知,時不我與,或纔登於下士,或餒棄於溝壑,惜矣!”
“餒棄”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本義
指餓死後被遺棄()。出自《隋書·儒林傳論》:“或才登于下士,或餒棄于溝壑”,描述因饑餓而死于荒野、無人收殓的狀态。
引申義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因挫折失去信心而放棄()。例如:“面對失敗不可輕易餒棄”。
《餒棄》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指因為饑餓或困頓而失去鬥志、放棄努力或放棄一件事情。
《餒棄》可以拆分為“食”和“棄”兩個部首。其中,“食”部表示與食物有關,而“棄”部表示放棄。
餒的筆畫數為8畫,棄的筆畫數為11畫。
《餒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小旻》中,原文為:“敦彼狡童,餒如濡纓。”它用來形容一個狡猾的少年,因為饑餓而失去了鬥志。
《餒棄》的繁體字為“餒棄”。
在古代,餒和棄的寫法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由于字形的演變,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
1. 長時間的困境使他餒棄了繼續努力的勇氣。
2. 雖然遭遇了失敗,但他并沒有餒棄,仍然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
1. 餒餓:指因饑餓而感到虛弱無力。
2. 棄權:指主動放棄自己的權利或責任。
3. 棄置:指将某物置放在一旁或放任它不管。
放棄、抛棄、屈服
堅持、繼續、毅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