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俗的意思、薄俗的詳細解釋
薄俗的解釋
輕薄的習俗,壞風氣。《漢書·元帝紀》:“民漸薄俗,去禮義,觸刑法,豈不哀哉!”《晉書·虞預傳》:“窮奢竭費謂之忠義,省煩從簡呼為薄俗,轉相放效,流而不反。” 宋 蘇舜欽 《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人生交分恥苟合,貴以道義久可要,薄俗盈虛逐勢利,清風緜邈日已凋。” 清 唐孫華 《哭顧觀廬侍郎》詩:“共惜斯人沒,誰令薄俗敦?”
詞語分解
- 薄的解釋 薄 á 厚度小的:薄片。薄餅。 冷淡,不熱情:薄待。 味道淡:薄酒。 土地不肥沃:薄田。 肥濃厚深 薄 ó 義同(一),用于合成詞或成語,如“厚薄”,“淺薄”,“尖嘴薄舌”等。 輕微,少:薄禮。薄産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專業解析
薄俗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解析,常帶有對世風人情的批判色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薄(bó)
- 本義指“厚度小”,引申為“輕微、淺薄、不厚重”。在道德層面特指“不敦厚、不淳樸”,如《說文解字》釋為“林薄也”,後衍生出“輕浮、刻薄”之意。
- 俗(sú)
- 指社會風氣、習俗或大衆行為模式。《康熙字典》引《禮記》注:“俗,謂民所常行也”,即普遍的社會習慣。
二、合成詞釋義
薄俗指輕浮淺薄、功利冷漠的社會風氣,強調道德水準的退化與人情淡薄。例如:
“今之世,薄俗盛行,人皆趨利忘義。”
其核心特征包括:
- 人情淡薄:人際關系疏離,缺乏真誠關懷;
- 功利主義:以利益為行為準則,輕視道德約束;
- 浮躁虛華:追求表面浮華,忽視内在修養。
三、權威詞典佐證
-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輕浮的習俗;敗壞的風氣”,并引清代黃景仁詩:“感此薄俗嗟,甯受俗子謾。”印證其批判性。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标注為書面語,釋義“輕薄而不淳樸的風俗”,強調其與淳樸世風的對比。
- 《辭海》
進一步指出該詞多用于感歎“世風日下”,如宋代陸遊詩句“薄俗徇世榮,截趾適屦”。
四、文化背景與應用
“薄俗”常見于文學作品與曆史文獻,反映對社會道德滑坡的憂慮。例如:
- 《漢書·匡衡傳》:“今天下俗貪財賤義,好聲色,尚侈靡,廉恥之節薄。”
- 當代語境中,多用于批評拜金主義、誠信缺失 等社會問題,如:“抵制薄俗,重建道德”。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 《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薄俗”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輕浮、不良的社會風氣或習俗。以下為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含義:指輕薄的習俗、敗壞的社會風氣,多用于批判道德缺失或人情淡薄的現象。
- 讀音:拼音為báo sú(部分古籍中可能讀作bó sú,但現代以báo 為主流讀音)。
2.文獻與曆史用例
- 古代典籍:
- 《漢書·元帝紀》提到“民漸薄俗”,批評百姓受不良風氣影響,背離禮義。
- 《晉書·虞預傳》稱“省煩從簡呼為薄俗”,反映當時對儉樸行為的誤解。
- 詩詞引用:
- 李商隱《風雨》:“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表達因社會風氣阻礙人際關系的無奈。
- 杜甫多次使用該詞,如《示從孫濟》“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可論”,抨擊世風日下。
3.應用場景
- 批判語境:多用于描述社會道德滑坡或人情冷漠,如“薄俗擅奸危”(張宇初詩)。
- 文化反思:強調對傳統良俗的背離,如《漢書》中“去禮義,觸刑法”的哀歎。
“薄俗”一詞融合了曆史批判與文學表達,既見于正史對社會的反思,也常被詩人借以抒懷。其核心指向對不良風氣的否定,具有鮮明的道德警示意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原文,可參考《漢典》 或古典詩詞集。
别人正在浏覽...
霸國白山黑水班蘭避賢路撥理糙糧顫多梭讒言嘲詠騬馬傳録楚音胴胧二八佳人耳聽心受枌栱高奮乖巧謞噪紅與黑花雪繪影圖形呼弄劍眉結口精确可寳克亂老命量敵連枝樹立方米緑林豪客賣昏棉綢明治密司慕向凝閉平亂破矩為圓籤籌錢井經商情操清癖騷策山隱十返釋文輸币隨感桃源圖天公玉戲童男女推恩彎拴葦子沃州人霞蔚西方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