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俗的意思、薄俗的詳細解釋
薄俗的解釋
輕薄的習俗,壞風氣。《漢書·元帝紀》:“民漸薄俗,去禮義,觸刑法,豈不哀哉!”《晉書·虞預傳》:“窮奢竭費謂之忠義,省煩從簡呼為薄俗,轉相放效,流而不反。” 宋 蘇舜欽 《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人生交分恥苟合,貴以道義久可要,薄俗盈虛逐勢利,清風緜邈日已凋。” 清 唐孫華 《哭顧觀廬侍郎》詩:“共惜斯人沒,誰令薄俗敦?”
詞語分解
- 薄的解釋 薄 á 厚度小的:薄片。薄餅。 冷淡,不熱情:薄待。 味道淡:薄酒。 土地不肥沃:薄田。 肥濃厚深 薄 ó 義同(一),用于合成詞或成語,如“厚薄”,“淺薄”,“尖嘴薄舌”等。 輕微,少:薄禮。薄産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網絡擴展解釋
“薄俗”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輕浮、不良的社會風氣或習俗。以下為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含義:指輕薄的習俗、敗壞的社會風氣,多用于批判道德缺失或人情淡薄的現象。
- 讀音:拼音為báo sú(部分古籍中可能讀作bó sú,但現代以báo 為主流讀音)。
2.文獻與曆史用例
- 古代典籍:
- 《漢書·元帝紀》提到“民漸薄俗”,批評百姓受不良風氣影響,背離禮義。
- 《晉書·虞預傳》稱“省煩從簡呼為薄俗”,反映當時對儉樸行為的誤解。
- 詩詞引用:
- 李商隱《風雨》:“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表達因社會風氣阻礙人際關系的無奈。
- 杜甫多次使用該詞,如《示從孫濟》“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可論”,抨擊世風日下。
3.應用場景
- 批判語境:多用于描述社會道德滑坡或人情冷漠,如“薄俗擅奸危”(張宇初詩)。
- 文化反思:強調對傳統良俗的背離,如《漢書》中“去禮義,觸刑法”的哀歎。
“薄俗”一詞融合了曆史批判與文學表達,既見于正史對社會的反思,也常被詩人借以抒懷。其核心指向對不良風氣的否定,具有鮮明的道德警示意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原文,可參考《漢典》 或古典詩詞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薄俗這個詞通常指的是言行輕浮或缺乏品味的行為。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艸"(草字頭),右邊是"豕"(豬字旁)。總共有10個筆畫。薄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薄俗的漢字寫法沒有其他變體。這個詞在句子中可以用來表達對某人行為的不滿,例如:“他的薄俗舉止真令人讨厭。”在構詞方面,可以組成“薄情、俗氣、俗套”等詞語。近義詞可以是“輕浮、庸俗、低俗”,而反義詞可以是“高尚、文雅、素雅”。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