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輸币的意思、輸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輸币的解釋

送禮物。《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逢執事之不閒,而未得見;又不獲聞命,未知見時。不敢輸币,亦不敢暴露。” 楊伯峻 注:“輸,送也。币指禮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輸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運送或繳納錢币、財物,常見于古代政治、經濟或外交語境中。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輸”
    • 本義為運送、運輸(《說文解字》:輸,委輸也)。
    • 引申為繳納、進獻(如“輸稅”指納稅,“輸誠”指獻納誠意)。
  2. “币”
    • 古義泛指財物、禮品(《說文解字》:币,帛也),後特指貨币(如“錢币”)。
    • 在“輸币”中,“币”多指用于進貢或支付的財物,包括金銀、布帛等。

二、詞義詳解

輸币(shū bì)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釋“輸币”為:“運送財物。多指繳納貢賦或支付賠款。”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10卷)

  2. 《辭源》(修訂本)

    強調其用于“納貢于天子或強國”的語境。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

  3. 古籍用例
    • 《宋史·食貨志》:“和籴本以輸币易粟,儲邊備。”
    • 蘇洵《六國論》:“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寝……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所述“奉”即含“輸币”之意。

四、近義詞辨析


五、現代引申與消亡

隨着語言演變,“輸币”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輸”的“運送”(如“輸血”)、“繳納”(如“輸稅”)等義仍存;“币”則專指貨币。該詞現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古文閱讀中。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及經典史籍,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輸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輸币”指贈送禮物,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逢執事之不閒,而未得見;不敢輸币,亦不敢暴露。”楊伯峻注釋:“輸,送也;币指禮物。”


二、詞源與用法

  1. 詞源背景
    該詞源自春秋時期,多用于外交或禮節場合,表示向對方進獻財物以示友好或敬意。如《左傳》中的記載,反映了諸侯國間的交往禮儀。

  2. 字義分解

    • 輸:此處取“送”義,而非現代常用的“運輸”或“失敗”義(參考《左傳》楊伯峻注)。
    • 币:古代指玉、帛、皮等貴重物品,後泛指禮物,與現代“貨币”含義不同。

三、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左傳》原文背景或楊伯峻的注釋細節,可查閱相關古籍或權威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鳌天襃朔編内賓末不敢問津參逐赤炖炖崇敞從私悼楚刀具典契癫頭癫腦貂熊輀軒黼宸隔斷皡天罔極禾蔈輷輘黃絹辭劃粥割齑戒令紀號金字塔技士蹻跖闊寥老鴉連句貍德拎包領取厲肅落魄不羁磨砻镌切拿鼎内職藕粉竅穴欺蔽窮俗詩偶詩友手撾朔雪屬姓書削騰拏同居跎子亡竄五汶務期祥習仙霧閑雲閑制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