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録的意思、傳録的詳細解釋
傳録的解釋
轉抄,傳抄。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楊大年 作文﹞每盈一幅,則命門人傳録,門人疲於應命,頃刻之際,成數千言。”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雜辯》:“一時傳録者以‘樹’字與 英宗 廟諱同音,故易以‘暮’字。”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近年惟 直齋 陳氏 書最多,蓋嘗仕於 莆 ,傳録 夾漈 鄭氏 、 方氏 、 林氏 、 吳氏 舊書,至五萬一千一百八十餘卷。”
詞語分解
- 傳的解釋 傳 (傳) á 轉(僴 )授,遞:傳遞。傳輸。傳戒。傳統。言傳身教。 推廣,散布:宣傳。流傳。傳名。傳奇(a.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b.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c.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乎尋常
- 録的解釋 録 ù 見“錄”。 筆畫數:; 部首: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傳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轉抄、傳抄,指通過手寫或複制的方式将内容傳遞或記錄下來。以下是具體解釋:
-
基本釋義
“傳録”由“傳”(傳遞)和“録”(記錄)組成,合指輾轉抄寫、傳播記錄的行為。例如宋代歐陽修《歸田錄》中提到,楊大年命門人“傳録”文章,門人因頻繁抄寫而感到疲憊,體現了這一詞彙的實際應用場景。
-
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古籍文獻中,描述古代文人或學者之間抄錄、傳播著作的過程。如元代黃溍的筆記中提到,因避諱而将“樹”字改為“暮”字的“傳録”案例。
- 強調間接性,即并非直接謄寫原文,而是通過中間環節傳遞内容。
-
與其他詞彙的關聯
“傳録”與“傳抄”“轉抄”意義相近,但更突出多次傳遞的特性。例如明代胡應麟提到“傳録”鄭氏舊書多達五萬餘卷,說明其規模性和延續性。
“傳録”是古代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歸田錄》《日損齋筆記》等原始資料(部分内容引自、2、6)。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傳錄(chuan lu)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第一個部首是“傳”(chuan),由“人”和“專”組成,“人”表示人類,“專”表示專心、專注,表示将知識或信息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傳遞給他人。第二個部首是“錄”(lu),由“彑”和“中”組成,“彑”表示頭蓋骨,代表人的頭腦和智慧,“中”表示中心或核心,表示将知識或信息記錄下來。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傳錄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些不同。例如,在繁體字中,傳錄的寫法是「傳錄」,使用了「傳」的寫法,有時也會使用不同的繁體字寫法。古代人們使用毛筆和墨汁來書寫漢字,書寫方式和字體也與現代有所不同。
一些關于傳錄的例句包括:
1. 他将這個重要會議的詳細記錄傳錄在文件中。
2. 這本書是他對于家族曆史的傳錄,非常珍貴。
3. 在古代,人們通過傳錄來傳承知識和智慧。
一些與傳錄相關的組詞包括:記錄、傳遞、抄錄、複制、引述等。
與傳錄近義的詞語有:記錄、複制、抄錄、撰寫、記錄等。
與傳錄反義的詞語有:遺失、忘記、删除、銷毀、遺忘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