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班蘭的意思、班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班蘭的解釋

色彩錯雜燦爛貌。班,通“ 斑 ”。《後漢書·南蠻傳序》:“衣裳班蘭,語言侏離。”《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興平 中, 吳 中童謡曰:‘黃金車,班蘭耳,闓昌門,出天子。’”《南史·張敬兒傳》:“﹝ 敬兒 ﹞既得開府,又望班劍,語人曰:‘我車邊猶少班蘭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班蘭”是漢語中對熱帶植物香露兜(學名:Pandanus amaryllifolius)的别稱,該詞屬音譯外來詞,源自馬來語“Pandan”的音譯。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辭海》(第七版)的釋義,其主要含義指一種具有獨特香氣的常綠灌木,葉片細長呈帶狀,廣泛分布于東南亞地區,在食品加工、傳統醫藥等領域有重要應用。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班”字在此處無實義,僅作音譯成分;“蘭”字則可能關聯其葉片形态與蘭科植物的相似性,或受傳統文化中“蘭草”意象的影響,借以強調其清香氣味。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編纂的《熱帶作物種質資源圖鑒》中記載,班蘭葉片所含的2-乙酰基-1-吡咯啉化合物,是其特殊香氣的化學成分基礎,該物質已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标準》允許使用的天然香料名錄。

在應用範疇上,班蘭主要用于三個方面:一是東南亞料理的天然調香劑,如制作椰漿飯、娘惹糕;二是傳統醫學中的清熱解毒材料,《東盟傳統藥物志》載有其治療皮膚炎症的配方;三是宗教儀式中的潔淨象征物,常見于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佛教供品裝飾。

網絡擴展解釋

“班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植物名稱(東南亞香料)

  1. 基本定義
    班蘭(Pandan),俗稱班丹或班蘭葉,是東南亞地區常見的一種香料植物,葉片狹長似蘭草,具有獨特清香。

  2. 用途

    • 烹饪:常用于煮咖喱、椰漿飯等菜肴,提升香氣;也用于制作東南亞甜點(如娘惹糕)的天然色素。
    • 工藝:葉片可榨汁作為食品染色劑,如制作綠色湯圓或糕點。

二、古漢語詞彙

  1. 原義
    通“斑”,指色彩錯雜燦爛的樣貌。例如《後漢書》中“衣裳班蘭”形容服飾色彩斑斓。

  2. 文學引申
    個别文獻将其拟人化,如《三國志》童謠“黃金車,班蘭耳”暗喻祥瑞或權力象征。

三、其他現代延伸


注意:若語境涉及成語“行為班蘭”,需謹慎參考。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完美無缺”,但此用法罕見且權威性存疑,建議優先結合具體文本或區域文化背景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艾氣礙崄背後比谏筆匠禀食策畫唱賺蹴觸電話會議調溫滴水不羼兜底犢木子放射療法封建主義幹材藁草公因子夠不上寡二少雙圭影漢臯珠鴻源皇墳灰煙瘴氣家節金口木舌絶藝濬急開足馬力臘八醋拉枯折朽靓審連錢骢臨池立儀螺钿落力鳴虵南鄉子乜乜踅踅溺壺膩壤飄袅旗滿親禮三和三月街甚意兒適稱拾奪寺院桃杏腮通僊維摩丈室韋娘無寘校軍小子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