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用 晉 陶潛 《桃花源記》為題材的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題畫》:“這是一幅桃源圖。”
“桃源圖”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學典故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桃源圖”指以陶淵明《桃花源記》為題材的繪畫作品,象征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表達人們對和平、安甯生活的向往。拼音為táo yuán tú,其中“桃源”代指與世隔絕的仙境,“圖”即畫作。
文學來源
典故出自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述漁夫偶然發現一處避世之地,居民生活和諧,不知外界朝代更替。這一故事成為後世文人表達理想社會的經典意象。
寓意延伸
繪畫作品
如明代仇英的《桃花源圖》,以工筆重彩描繪桃花流水、屋舍人物,畫面中心突出隱居主題,具有濃厚裝飾性。
詩文引用
唐代韓愈、吳承恩等詩人借“桃源圖”表達對現實的反思。例如,吳承恩詩句“漁舟之子來何所,物色相猜更問語”暗喻外界對理想之地的侵擾。
“桃源圖”不僅是藝術創作的題材,更承載了中國文化中對理想社會的永恒追尋。其核心在于通過文學與藝術的結合,反映人們對現實困境的超越之思。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畫作品,可參考《桃花源記》原文及仇英、韓愈的相關創作。
《桃源圖》是一幅古代中國傳世名畫,原指描繪了一個理想化的人間仙境,象征着和諧、甯靜和理想社會。
《桃源圖》的拆分部首為“木”和“目”,拆分後的筆畫為6畫。
《桃源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的文學作品《桃花源記》。該篇文章講述了一個江南世外桃源的故事,深受後人喜愛。
《桃源圖》的繁體為「桃源圖」。
在古時候,「圖」字的寫法為「図」。
他的房間裡挂着一幅《桃源圖》,寓意着他追求和平與甯靜的心境。
桃源、圖畫、源頭、圖片。
桃花源、理想世界、人間仙境。
現實世界、混亂、不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