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估量敵情。《孟子·公孫丑上》:“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東觀漢記·光武帝紀》:“量敵校勝,闊達多大節,與 高帝 等。” 明 徐一夔 《<郁離子>序》:“其言詳於正己、慎微、修紀、遠利、尚誠、量敵、審勢、用賢、治民。”
“量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估量敵情,常用于軍事或策略性語境中。以下從定義、出處、用法及關聯詞等方面詳細解釋:
“量敵”指在行動前對敵方情況進行評估和分析,強調根據敵情制定策略。該詞由“量”(估測、計算)和“敵”(敵人、對手)組成,字面即“衡量敵方實力”。
主要依據高權威性網頁(如滬江線上詞典)及古籍引證,确保解釋的準确性。其他網頁(如、4)雖權威性較低,但内容與核心定義一緻,可作為補充參考。
量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估計敵人的實力或者情況。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量”和“敵”。
“量”字的部首是“裡”,拆分成四個筆畫。而“敵”字的部首是“攵”,拆分成五個筆畫。
“量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孫子兵法》中。繁體字寫作“量敵”。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改變,所以“量敵”的古時候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在《康熙字典》中,我們可以找到這個成語的古代寫法為“量敵”。
1. 在戰争中,準确的量敵,可以決定勝負。
2. 在商務談判中,需要善于量敵,掌握對方心理。
組詞:量力而行、量力而為
近義詞:估敵、察敵
反義詞:視敵、輕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