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服喪的意思、服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服喪的解釋

[be in mourning] 在一定時期内帶孝,對死去的長輩或平輩親屬表示哀悼

詳細解釋

帶孝守喪。《晏子春秋·外篇下二》:“其母死,葬埋甚厚,服喪三年,哭泣甚疾。”《後漢書·桓典傳》:“ 典 獨棄官收斂歸葬,為喪三年,負土成墳,為立祠堂,盡禮而去。” 羅惇曧 《文學源流》:“而 墨子 服喪三月,則薄葬短喪,皆 夏 制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服喪是漢語中表示親屬為逝者守孝的特定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按照傳統禮制,在親屬去世後的一定期限内穿戴喪服、停止娛樂活動以示哀悼。以下從詞典釋義、行為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禮制依據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服喪指“死者的親屬在一定時期内穿戴孝服,表示哀悼”。其禮制根源可追溯至《禮記·喪服小記》,其中系統記載了以血緣親疏劃分的“五服制度”(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不同喪服對應不同的服喪時長與行為規範。例如:


二、行為特征與社會表現

服喪行為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1. 服飾标志

    穿戴素色(多為白、黑、麻本色)喪服,禁用飾品。《儀禮·喪服》載“喪服:斬衰裳,苴绖、杖、絞帶”,即粗麻衣、草繩束腰等。

  2. 行為禁忌

    禁止婚嫁、宴飲、歌舞等娛樂活動。《禮記·雜記》明确“居喪不言樂”,違者被視為失禮。

  3. 時間周期

    從“三日成服”(逝者離世第3日着喪服)至服喪期滿(如3年、1年等),期間需遵守祭祀禮儀。


三、文化内涵與倫理意義

服喪本質是儒家“孝道”與“慎終追遠”思想的實踐載體:


權威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鄭玄 注,《儀禮·喪服》. 中華書局點校本.
  3. Kübler-Ross, E. 《論死亡與臨終》. 商務印書館譯本, 2020.

網絡擴展解釋

服喪是中國傳統禮儀中表達哀悼的重要形式,指在一定時期内通過特定服飾或行為為逝去的親屬守喪。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形式
    服喪的核心是通過穿戴孝服(如麻布衣)、佩戴黑紗或白花等方式表達哀悼。古代喪服材質粗糙,如“斬衰”用未鎖邊的粗麻布制成,象征因悲痛而無心修飾衣物。

  2. 曆史制度與等級劃分
    古代服喪制度嚴格按親屬關系分為“五服”等級:

    • 斬衰:最重,為父母或丈夫服喪3年;
    • 齊衰:次之,服期分3年、1年、5個月或3個月(如繼母、祖父母);
    • 大功:9個月(堂兄弟姐妹等);
    • 小功:5個月(曾祖父母等);
    • 缌麻:最輕,3個月(遠親)。
  3. 禮儀内涵與演變
    服喪不僅是外在形式,還需遵守生活禁忌,如《晏子春秋》記載“服喪三年,哭泣甚疾”。現代簡化後,多以黑衣、黑紗替代傳統喪服,但守喪期仍保留(如直系親屬通常為1年)。

  4. 相關術語

    • 服除:守喪期滿後脫去喪服,恢複正常生活;
    • 守喪:廣義包含服喪期内的所有哀悼行為。

服喪通過服飾與行為規範體現對逝者的尊重,其制度隨曆史演變簡化,但核心的哀悼意義延續至今。需注意不同地區習俗可能存在差異,具體實踐可參考地方傳統。

别人正在浏覽...

拔步葆羽朝起淳白頂門子發杠燔柴蜚蛭夫襓晷度孤鳥果于自信豪猛黑發呴喻黃金縷滑雪衫唬唬兼燭潐潐解衣包火解劄進當緊脈譏彈九隩康熙匡懼曠漠樂呵呵零畸瀝情落草垆土逆運算牌面偏弦平方公裡親獻窮丁宂口柔撫三弄删次蛇蠍心腸時衣壽斝輸赆私諱司員松扃縮祭帑藏謄清廷議童蓈頭行人退飛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