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帑臧 ”。1.國庫。《漢書·王莽傳下》:“ 長樂 禦府、中禦府及都内、平準帑藏錢帛珠玉財物甚衆。”《後漢書·楊秉傳》:“帑臧空虛,浮食者衆。” 唐 溫大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倉庫流衍于裡閭,職貢委輸于帑藏。”《明史·陳俊傳》:“時州縣殘破,帑藏殫虛。” 章炳麟 《訄書·官統下》:“是故革故之政,相材而授之職,自治官、法吏、軍帥、專對之使、帑臧之守,起自卒吏,上至乎上卿。”
(2).指錢币、財産。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警喻》:“有富人子自童亡外,既長行乞過家而不識也。其父識引之,子復家,授以帑藏,退不敢當。”
“帑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帑藏”指國庫或儲藏財物的府庫,也可引申為錢币、財産的總稱。該詞由“帑”(古代官府庫房)和“藏”(隱藏、保存)組成,字面意為“官府庫房中保存的財物”。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經濟、政治制度時仍具參考價值。需注意其與“國庫”“府庫”等近義詞的語境差異。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書》《明史》等史料,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帑藏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貯藏、秘密保留。其通常用于描述寶物、財富或者機密文件等被嚴密保存或隱藏的事物。
帑藏的部首是巾(帚字底加上卷頭)和貝(貝字底加上巾頭),共有11個筆畫。
帑藏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屬于古代漢字詞語。其字義來源于古代漢人貯藏寶物的行為,以保護財富免于被人盜取。
帑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均為「帑藏」。
在古代漢字中,帑藏的寫法為「帑」+「藏」。其中,「帑」是指一種用于裝載財富的器物,「藏」是指隱藏、保留的意思。
1. 這家博物館帑藏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2. 那個地下室帑藏着一批曆史檔案和機密文件。
帑藏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就已經是一個二字詞語,很少與其他字組合使用。
1. 出土:指從地下發掘、挖掘出來的文物、器物等。
2. 保密:指對于重要信息或秘密文件等進行保護、嚴密保密。
1. 公開:指對于信息、文件等向公衆進行展示、公之于衆。
2. 顯露:指在公開場合展示、暴露出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