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屑越的意思、屑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屑越的解釋

輕易捐棄;糟踏。《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元年》:“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今民所以襁負如流而至者,以所天在此故也。而有司曾無愛吝,屑越如此。” 胡三省 注:“屑越,猶言狼籍而棄之也。”《明史·外戚傳·萬貴》:“ 貴 每見諸子屑越賜物,輒戒曰:‘官所賜,皆著籍。他日復宣索,汝曹将重得罪。’” 清 褚人穫 《堅瓠秘集·辇送石刻》:“蓋 右軍 秀傑之筆,照耀天地,不惟蠻貉通知寶愛,即勳名忠耿之老,亦不容屑越於颠沛時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屑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較為特殊且帶有貶義色彩。根據權威漢語詞典的釋義,其詳細意思如下:

屑越

核心釋義: 指輕忽、糟蹋、不珍惜地對待事物,尤其指對珍貴或重要事物的隨意抛棄或浪費。

深層含義: 強調對有價值之物(如財物、糧食、機會、人才等)的輕視、散失或不負責任的處置,隱含暴殄天物之意。


詞義解析與用法

  1. “屑”的含義

    本義為碎末、微末之物,引申為輕視、認為不重要。如“不屑”即表示看不起。

  2. “越”的含義

    此處取“散失、墜落”之義(《說文解字》釋“越”有“度也”,引申為逾越常規而緻失散)。如《左傳·昭公四年》“財用不匮,民不罷勞……無有散越”中的“越”即指流失。

  3. 合成詞“屑越”

    二字結合後,強調因輕視(“屑”)而導緻珍貴事物散失浪費(“越”)。

    經典用例:

    《資治通鑒·唐紀五十六》:“暴殄天物,謂之屑越。” (胡三省注)

    此處明确将“屑越”與“暴殄天物”等同,指任意糟蹋自然或社會資源。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屑越”為:“輕忽棄置;糟蹋浪費。”

    例證引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世有方鑿而圓枘,雖臯、夔無所施其巧,而屑越陳紅,非朽蠹之是憂矣。”

    來源: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1年。

  2. 《辭源》(第三版)

    釋為:“散失;糟蹋。”

    引《宋史·食貨志上》:“今積久不蠲,悉為朽腐……是屑越有用之財也。”

    來源: 商務印書館,2015年。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輕易抛棄;浪費。”

    引《新唐書·杜悰傳》:“時方旱,道路流亡藉藉,民至漉漕渠遺米自給,呼為‘聖米’。悰更上言:‘此皆天庾屑越之物。’”

    來源: 商務印書館,2014年。


語義關聯與延伸


引用文獻示例

  1. 《資治通鑒》胡三省注(原文見前文)

    來源: 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明夷待訪錄·財計》(黃宗羲)

    來源: 《黃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3. 《新唐書·杜悰傳》

    來源: 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屑越”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糟蹋、浪費
    主要表示“輕易捐棄”或“隨意糟蹋”,常用于描述對資源、物品的不珍惜。例如《資治通鑒》中提到“有司曾無愛吝,屑越如此”,指官員對糧食的浪費。

  2. 品質低劣、不值一提(引申義)
    現代用法中,可形容人或事物的低劣、無足輕重,如“能力屑越”。


二、字詞解析

  1. “屑”

    • 本義為碎末(如木屑),引申為瑣碎、微小;
    • 作動詞時含“輕視、不顧惜”之意(如“不屑一顧”)。
  2. “越”

    • 原指跨越、超出,如“越權”“越級”;
    • 在成語中強化“超出合理範圍”的負面含義,如“狼藉而棄之”。

三、古籍用例

  1. 《資治通鑒》
    “屑越如此”批評官員浪費糧食,胡三省注:“猶言狼籍而棄之”。

  2. 《明史》
    萬貴告誡兒子勿隨意糟蹋賞賜之物:“屑越賜物,将重得罪”。


四、使用場景


五、總結

“屑越”的核心含義是“輕率丢棄或糟蹋”,其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古籍中多用于批判浪費行為,現代用法可擴展至對低劣事物的形容。

别人正在浏覽...

白鷗贲帱笨窳比昵不可勝舉雠貨電熱杯調法蝶意莺情洞豁豆登放鄭符篆顧恨蓇葖鶴嘴缾闳偉歡聲雷動昏黝劍芒接火迹狀钜手磕頭禮拜空名宣頭賴是廉訪露囤媚蝶門闆陌額劈半兒鋪丁卡具輕略衾衽全本卻老先生賽馬散樸慎固時吝師婆粳失群適室施蟄存題本瓦鬲萬流威名委裝嗡子誣告歍欽五情汙僞廂嵌小旦笑嫔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