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公的意思、君公的詳細解釋
君公的解釋
稱諸侯。《書·說命中》:“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樹後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 孔穎達 疏:“君公,謂諸侯也。”《墨子·尚同中》:“夫建國設都,乃作後王君公。”
詞語分解
- 君的解釋 君 ū 封建時代指帝王、諸侯等:君主。君子(a.舊指貴族、統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君王。君上。國君。君權。君臨。君側。 古代的封號: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長安君。 對對方
- 公的解釋 公 ō 正直無私,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無私。 共同的,大家承認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國家,社會,大衆:公共。 * (社會整體的治安)。公衆。公民。公論(公衆的評論)。 讓大家知道:公開。
專業解析
“君公”的漢語詞典釋義
“君公”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或特定語境。其含義需結合古代社會制度和稱謂習慣來理解,主要有以下兩層核心釋義:
-
國君;諸侯:
- 這是“君公”最核心的含義。其中“君”指最高統治者或一國之主,“公”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也常用來尊稱地位極高的人物。因此,“君公”連用,特指封建時代的最高統治者,即天子、帝王,或指稱強大的諸侯國君。它體現了對統治者的尊崇和其至高無上的地位。
- 來源依據: 此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等權威漢語工具書對“君”和“公”字條的釋義及其在古代文獻中作為複合詞使用的考證。這些辭書廣泛收錄了古代經典(如《詩經》、《尚書》、《左傳》等)中相關詞彙的用例和解釋。
-
對尊者、長者的敬稱:
- 在古代社會,“君”和“公”均可單獨用作對他人的尊稱,表示尊敬或禮貌。“君公”連用,同樣可以作為一種非常恭敬的稱謂,用于稱呼地位尊貴、年高德劭或有威望的長者、上級或主人。這種用法強調了被稱呼者的社會地位和受尊敬的程度。
- 來源依據: 此釋義同樣基于《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對“君”、“公”作為尊稱的詳細解釋,并結合了古代文獻(如史書、筆記小說)中體現人際稱謂的實例分析。這些工具書系統梳理了古代稱謂詞的演變和用法。
補充說明:
- 司徒的别稱: 在更狹窄的特定語境下(主要見于《周禮》等記載古代官職的文獻),“君公”有時也作為官職“司徒”的别稱或尊稱。司徒是古代掌管土地、人民和教化的重要官職。但這屬于相對次要和專門的用法。
- 來源依據: 此說見于《周禮》鄭玄注等古代經學注釋,并被《漢語大詞典》等現代大型辭書在相關詞條下收錄作為補充義項。
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君公”一詞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基本不再使用,屬于曆史詞彙。它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文獻、曆史著作、古典文學賞析或特定仿古語境中。理解其含義對于閱讀古籍、了解古代社會文化有重要意義。
釋義來源參考(基于權威辭書):
-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編. 《辭源》(修訂本). 北京:商務印書館.
-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 《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等古代文獻及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
“君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一、基本含義
-
詞源構成
“君公”由“君”和“公”兩字組成:
- 君:指君主、國家的統治者,或尊貴的人。
- 公:原指官員或諸侯,後也用于尊稱地位高的人。
組合後,最初指代“君主與官員”,後引申為對尊貴者的泛稱。
-
古代特指
在《尚書》《墨子》等古籍中,“君公”特指諸侯。例如《書·說命中》提到“樹後王君公”,孔穎達疏注為“諸侯”。
二、使用場景
- 曆史語境
多用于古代文獻,如描述分封制度中的諸侯或高官。
- 現代用法
可泛指有權勢、地位顯赫的人,或作為敬稱(如“諸君公”)。
三、相關擴展
- 近義詞:諸侯、王公、權貴。
- 文化關聯:在漢代曆史中,“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等人物與西域和親時,隨行人員常以“君公”尊稱其身份。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尚書·說命中》《墨子·尚同中》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标駁秉鞭參請唱率穿竄叢滋摧折豪強亶爰大團結雕喪東京夢華錄翻枱幹澀怪憾關境禾蔈和同火上弄冬淩虎兕諓諓驕侈雞貓子喊叫襟兒吉壤駏驉抗迹控弦離酒魯連台沒心沒肺門下眇眇彌茫明擺着木膚姆訓鳥都涅汙骈首就逮全場入犯賞不逾時賞世上葉審理折席受诨承科水晶盤遡流徂源壇曼讨負停雲投藉退毛吞吃望睹五罰鄉郡小道消息鞋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