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誕怪異。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三》:“若夫讖記不經之言,奇怪妄異之事,非聖人之道。”
“妄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荒誕怪異,多用于描述不合常理或非正統的事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妄”(荒謬、非分)和“異”(奇異、不同)組成,組合後強調超出常規的怪異與不合理性。例如,晉代袁宏在《後漢紀·光武帝紀三》中批評“谶記不經之言,奇怪妄異之事”不符合聖人之道,體現了該詞常用于否定缺乏依據的言論或現象。
用法與語境
相關辨析
總結來看,“妄異”是一個帶有批判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否定性内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紀》原文或權威詞典。
《妄異》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表示行為或言語荒唐、不合常理,離奇怪異,不符合常情。
《妄異》的拆分部首為女,筆畫數為8。
《妄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說文解字》中記載:“妄,無定物也。從女,亡聲。”意思是指沒有固定形狀的東西,女字旁表示性質屬于女性。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表示虛假、不真實的意義。
《妄異》的繁體寫法為「妄異」。
在古代,妄異的漢字寫作「妄議」,其中“議”是由“言”和“豕”組成。
1. 他的言行舉止妄異離奇,讓人難以捉摸。
2. 這個故事中的情節太妄異了,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
3. 他的想法和大家都不一樣,總是提出一些妄異的觀點。
其他相關的詞彙有:
- 妄想:指沒有根據或不切實際的想法或幻想。
- 妄自菲薄:形容自視甚低,看輕自己。
- 妄自尊大:形容自高自大,自負。
近義詞:荒唐、怪異、離奇、古怪。
反義詞:合理、真實、正常、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