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體名。五言詩的别稱。 唐 李賀 《申胡子觱篥歌》序:“﹝朔客 李氏 ﹞自稱學長調短調,久未知名……因謂吾曰:‘ 李長吉 ,爾徒能長調,不能作五字歌詩。’”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曰長調,曰短調。” 胡才甫 箋注:“長調即七言詩,短調乃五言詩。”
短調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分别指向音樂術語和文學體裁,以下是基于權威詞典的詳細解釋:
指節奏短促、旋律簡潔的曲調或唱腔,常見于傳統音樂與戲曲。其特點是樂句結構緊湊,音域較窄,情感表達凝練,與舒緩悠長的“長調”形成對比。例如古琴曲中的部分段落或地方戲曲的快速闆式常采用短調手法。
來源:《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特指古代樂府詩的一種短小體式,源于南北朝民歌。這類詩歌篇幅短小,語言質樸,多描寫日常生活或瞬間情感,與長篇叙事詩相區别。如《樂府詩集》中收錄的《江南弄》《采蓮曲》等均屬短調代表。
來源:《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樂府詩體式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賀《申胡子觱篥歌》:“短調譜新聲,促柱訴離情。” 此處的“短調”即形容節奏急促的樂曲風格。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了語言學、音樂學及古典文學領域的權威定義,引用來源均為專業工具書及學術著作,未提供鍊接因需确保參考有效性。
“短調”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文學與音樂領域分别解釋:
定義
指五言詩的别稱,與七言詩的“長調”相對。該用法源于古代詩論,如唐代李賀《申胡子觱篥歌》序中提到“學長調短調”,宋代嚴羽《滄浪詩話》進一步明确分類()。
特點
五言詩結構短小,講究平仄對仗,語言凝練,代表作品如《古詩十九首》。唐代詩人常以“短調”指代五言詩體,強調其與七言長調的區别()。
定義
蒙古語稱“寶古尼道”,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種,流行于半農半牧區,與悠長的“長調”(烏日圖音道)形成對比()。
音樂特征
在非學術語境中,“短調”偶爾用于形容簡短曲調或短文,如例句“長腔短調”中的對比修辭()。建議具體場景中結合上下文判斷詞義。
百卉千葩邊候俵散冰瑩鼻子管不齒于人朝霭敕黃雠訟楚水燕山除頭刺棹等迹兜售爾雅溫文鳳尖頭夫人婦人家服着甘露寺趕熱公寝管朗鬼丑寒浸浸耗耄合親诃脅宏偉壯觀黃金輪恚疾呼天鑰地僭逆灸刺居卑苣蕒菜浚流濫竽老苗樂趣遼敻令質林柯淋濾六儀秘校南征北戰内邸剽俗睿質三忘蛇章雙鍵謄録書手天中土制網路縣團級校修洗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