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連曡 ”。亦作“ 連疊 ”。連延重疊貌。 元 馬祖常 《度居庸關次繼學韻》:“筍輿約重來,羸馬苦常跨。朋從詠連疊,酬應給閒暇。”《全元散曲·風入松》:“ 楚 陽臺遠暮雲遮,煙水恨連疊。”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是日飯於 白玉寨 北支帝釋寺中。其支連疊三寺,而俱無僧居,言亦以避寇去也。”
“連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lián dié,主要用于形容事物連延重疊的形态或景象,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指事物連綿不斷、層層疊疊的狀态,通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觀(如山巒、煙水)或抽象情感(如愁緒)。例如:
字形拆解
近義與擴展
可替換為“連延”“重疊”,也可引申為情感或事件的連綿不絕,如《全元散曲·風入松》:“楚陽臺遠暮雲遮,煙水恨連疊。”
例:明代朱元璋《寺掩山深》:“絕迹高人隱翠岑,山連疊嶂白雲深。”
例:元曲中“煙水恨連疊”通過煙水重疊之景,暗喻愁思的連綿不斷。
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的具體詩文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全元散曲》《徐霞客遊記》等文獻。
《連疊》是一個多音字,它的意思有兩個主要解釋:
1. 指相連或緊貼的多層疊放。
2. 指相連或緊貼的多個相同的事物。
根據《康熙字典》,《連疊》的拆分部首是“黽”和“羊”,拆分的筆畫順序是黽(黑)的“黾”(6畫)和羊(可以看作兩個相同的“⺶”,總共4畫)。
《連疊》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爾雅》這本古代辭書。在繁體中,“連”和“疊”分别寫作「連」和「疊」,筆畫比簡體字的寫法要複雜一些。
在古代,連疊的寫法較為簡單。當字形的拼寫發展到今天的樣子之前,連疊的寫法通常是采用雙字形組合,即“黾⺶”。
1. 茶幾上連疊着幾本書。
2. 梨子樹下連疊的果實吸引了不少小鳥。
組詞:連珠(形容語言流利、連續)、連綿(指山脈、河流等延續不斷)、疊羅漢(人體間緊密疊放,形成塔狀)、連篇累牍(形容文章或文字很多)。
近義詞:重疊、堆疊。
反義詞:分離、獨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