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鲙鲙的意思、鲙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鲙鲙的解釋

古代傳說中的魚名。 清 李元 《蠕範·物名》:“﹝魚﹞曰鱠鱠,如鯉,六足,鳥尾,出 彩深澤 。”按,今本《山海經·東山經》:“﹝ 跂踵之山 ﹞有水焉,廣員四十裡皆湧,其名曰 深澤 ……有魚焉,其狀如鯉,而六足鳥尾,名曰鮯鮯之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鲙鲙”在漢語中并非規範詞彙,實際應為“鲙”(kuài)的異體字形式,其核心含義與“脍”相通,指代切細的魚肉或肉類。該字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明确解釋為“細切的魚肉”,例如《論語·鄉黨》中“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即用此義。古代文獻如《說文解字》亦标注“鲙”為“脍”的異體寫法,強調其特指生魚片的用法,常見于飲食文化記載中。

在現代漢語中,“鲙”的使用頻率較低,多被“脍”替代,例如成語“脍炙人口”中的“脍”即延續了這一古義。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方言或地方文獻中可能出現“鲙”字疊用的特殊表達,但未形成标準化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鲙鲙”是一個古代傳說中的魚類名稱,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如下:

  1. 基本釋義
    根據文獻記載,“鲙鲙”是一種神話中的魚,外形類似鯉魚,但具有六足和鳥尾,生活在名為“深澤”的水域中。

  2. 文獻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山海經·東山經》,原文提到跂踵之山的深澤中有“鮯鮯之魚”,描述與“鲙鲙”一緻(如六足、鳥尾)。清代李元在《蠕範·物名》中将其寫作“鱠鱠”,可能是同一生物的不同名稱記載。

  3. 名稱差異說明
    需注意,《山海經》原文用“鮯鮯”,而部分文獻(如《蠕範》)可能因傳抄或版本問題寫作“鲙鲙”,兩者指向同一神話生物,但字形存在差異。

建議:由于該詞屬于生僻古籍用字,若需深入研究,建議直接查閱《山海經》原文或權威注釋版本(如袁珂《山海經校注》)以确認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阿波羅計劃哀頓黯弱暴戾貝錯辨博蔽日遮天茶場承候串炮傳癖觸目出盤大阿哥打中火瞪眡燈心草電視電話疊見冬臧兜籠斷折非法行為風中秉燭符命戈蘭高地閣僚鬼誅骨弭候吏家邦竭命節尚潔雅節支汲墳競馳警柝看財奴擴招鸾交鳳俦緑蛇滿紙空言旁愛全簡全景人親聖訓爽聳說夢話説媳婦兒俗中人踏車兔房香漿現如今鮮希鹹陽橋宵旰圖治小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