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傳說中的魚名。 清 李元 《蠕範·物名》:“﹝魚﹞曰鱠鱠,如鯉,六足,鳥尾,出 彩深澤 。”按,今本《山海經·東山經》:“﹝ 跂踵之山 ﹞有水焉,廣員四十裡皆湧,其名曰 深澤 ……有魚焉,其狀如鯉,而六足鳥尾,名曰鮯鮯之魚。”
“鲙鲙”是一個古代傳說中的魚類名稱,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如下:
基本釋義
根據文獻記載,“鲙鲙”是一種神話中的魚,外形類似鯉魚,但具有六足和鳥尾,生活在名為“深澤”的水域中。
文獻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山海經·東山經》,原文提到跂踵之山的深澤中有“鮯鮯之魚”,描述與“鲙鲙”一緻(如六足、鳥尾)。清代李元在《蠕範·物名》中将其寫作“鱠鱠”,可能是同一生物的不同名稱記載。
名稱差異說明
需注意,《山海經》原文用“鮯鮯”,而部分文獻(如《蠕範》)可能因傳抄或版本問題寫作“鲙鲙”,兩者指向同一神話生物,但字形存在差異。
建議:由于該詞屬于生僻古籍用字,若需深入研究,建議直接查閱《山海經》原文或權威注釋版本(如袁珂《山海經校注》)以确認細節。
《鲙鲙》是一個拼音詞組,意思是形容事物或人處于非常混亂、淩亂的狀态。可以用來形容一件事情的糟糕程度,或者一個人的不整潔或混亂的外貌。
《鲙鲙》這個字由30個部首構成,其中12個部首是偏旁部首,這些部首分别是:音、魚、鬼、走、鳥、月、石、示、屍、車、刀、金。而其他的18個部首都是獨體字部首,這些部首是:禾、氵、火、灬、钅、頁、白、示、玄、牛、肀、耂、賴、目、魚、言、饣、艸。
在《鲙鲙》這個字中,總共有41個筆畫,其中最多的一個字部分是“魚”,有13畫,而最少的一個字部分是“金”,隻有1劃。
《鲙鲙》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是民間俚語。它的繁體字是「鱠鱠」。
在古時候,「鲙鲙」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由于字變形和字形标準的變化,古代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标準字形。
《鲙鲙》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個地方的淩亂程度。例如:
1. 這個房間真是鲙鲙的,一片狼藉。
2. 他今天看起來真是鲙鲙的,頭發亂七八糟。
組詞:魚鲙(形容魚群淩亂的遊動)、鬼鲙(形容人造成的惡劣風景)
近義詞:淩亂、狼藉、雜亂、混亂
反義詞:井然、整齊、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