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繁蕪。 三國 魏 嵇康 《明膽論》:“折理貴約而盡情,何尚浮穢而迂誕哉?”《晉書·鄭袤傳》:“ 默 字 思元 ,起家秘書郎,考覈舊文,删省浮穢。”
(2).猶污垢。 明 劉基 《長歌行》:“納華狀真歸本元,掃滌浮穢夫何寃。”
“浮穢”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浮”指輕浮、虛浮,如《說文解字》釋為“泛也”,引申為表淺、不紮實;“穢”本義為田中雜草(《說文》:“蕪也”),後衍生為污濁、丑惡之意。兩字組合後,“浮穢”既可指表面輕浮的污濁事物,如《後漢書》中“滌蕩浮穢”描述清除虛浮弊病,也可形容言行輕佻且不潔淨的狀态。
古籍用例解析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批判性語境。例如《漢書·禮樂志》記載“除浮穢兮”,指去除社會中的浮華弊政;宋代文集中“浮穢之辭”則批評文風虛浮、内容不雅。此類用法體現其貶義色彩,強調對淺薄與污濁的雙重否定。
現代漢語應用
當代使用中,“浮穢”一詞較為罕見,多見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中。例如在文化批評領域,有學者借“浮穢”形容網絡環境中浮躁與低俗并存的現象(參考《現代漢語大詞典》未收錄詞條專項研究)。
“浮穢”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考覈舊文,删省浮穢。”(《晉書》)
“納華狀真歸本元,掃滌浮穢夫何寃。”(劉基)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文學創作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背景,可參考《明膽論》《晉書》等古籍。
哀臨白鹿紙弁端裁辨才說籌曆處婦待盡箪食瓢飲大雪動機二婚頭二十四詩品發指風疹汾脽格物勾煽韓湘子诃察洪柯花花耲耙懷誘黃草恢疎講主佳人加損接響哜哜機師絶麗懼色雷起厲身鳴彈男婦南箕泮合诠注趣劇驅吓如夢令塞上秋設報攝斂聲求氣應水鏡書論桃葉女王夷甫識石勒無寇暴死無名指五體相醢縣團級小次消匿小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