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集。《三國志·蜀志·劉焉傳》:“﹝ 賈龍 ﹞攝斂吏民,得千餘人,攻 相 等,數日破走,州界清靜。”
“攝斂”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将分散的人或事物集中起來。這一含義在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如《三國志·蜀志·劉焉傳》提到:“﹝賈龍﹞攝斂吏民,得千餘人,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清靜。”。這裡指賈龍聚集官吏和民衆,形成兵力以平定叛亂。
在部分現代詞典中,“攝斂”被解釋為“收斂言行,保持謹慎”,強調在特定場合約束自身行為。例如在公共場合需注意儀态,遵守規範。但這一用法多見于現代引申,傳統文獻中較少出現。
若在古文閱讀中遇到“攝斂”,優先理解為“聚集”;現代語境若強調自我約束,可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適用引申義。更多例證可參考《三國志》等典籍。
攝斂(shè liǎn)指收斂、約束的意思。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手和?(止),總計6個筆畫。攝斂是一個動詞,表示控制自己的情感、言行舉止,使之不過分外露。
攝斂是由“攝取”和“斂息”兩個詞組合而成。在繁體漢字中,攝斂的寫法為攝斂。
在古代,攝斂的漢字寫法為攝斂,其中攝表示收攝、控制,斂表示隱藏、收斂。古時候的人們重視内斂和自我控制,因此使用這樣的字形來表達這種意思。
1. 他努力攝斂自己的情緒,沒有對外界表露出太多的情感。
2. 這個孩子從小就很懂事,總是能夠攝斂自己的行為,不讓父母操心。
- 組詞:攝取、斂息、收斂、約束
- 近義詞:控制、克制、控制自己、自我控制
- 反義詞:放縱、放松、不約束、不收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