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體的意思、五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體的解釋

(1).指《春秋》記述史事隱寓褒貶的五種手法。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推此五體,以尋經傳,觸類而長之。”參見“ 五例 ”。

(2).指漢字五種字體。篆書、八分書、真書、行書、草書。 宋 任玠 《玉海序》:“ 範度 《五體書》雲:五體,曰篆、曰八分、曰真、曰行、曰草。”

(3).指漢字五種字體。真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 宋高宗 《翰墨志》:“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

(4).指四肢及頭。《起世經》卷二:“復以五叉,磔其五體,極受苦毒。”《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説得他悉心懺悔,五體皈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體”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五體”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指代身體的五個主要部分,并在不同語境中衍生出豐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基礎釋義:身體的五個組成部分

指人體的四肢(兩臂、兩腿)與頭部,或四肢與軀幹。這是最原始的解剖學概念,強調人體的基本構成單元。

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均收錄此義項,可追溯至古代醫學與禮儀文獻。


二、引申義:佛教禮拜儀軌

在佛教文化中,“五體”特指行禮時接觸地面的五個部位:雙膝、雙肘及前額。行“五體投地”禮時,五處同時觸地,表達最高敬意與虔誠皈依。

來源:

唐代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載:“五體投地,緻敬所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詳釋其宗教儀式含義。


三、文化典故:五體投地

成語“五體投地”比喻極度欽佩或敬服。如《梁書·諸夷傳》載:“稽首歸依,五體投地。”

來源: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開明出版社)考據其演變,由佛教禮儀引申為世俗敬語。


四、特殊領域釋義

  1. 書法術語:

    指漢字五種基本書體:篆、隸、楷、行、草。清代《佩文齋書畫譜》稱:“書有五體,篆隸真行草。”

    來源:《中國書法大辭典》(廣東人民出版社)。

  2. 中醫理論:

    見于《黃帝内經》,指筋、脈、肉、皮、骨五類組織結構,與五髒功能相應。

    來源:《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


五、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文物出版社)
  3.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開明出版社)
  4. 《中國書法大辭典》(廣東人民出版社)
  5. 《黃帝内經素問》(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注:因部分古籍原版鍊接受限,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完整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五體”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春秋》史學手法

指《春秋》中隱寓褒貶的五種叙事手法,常用于史書寫作。晉代杜預在《春秋經傳集解序》中提到“推此五體,以尋經傳”,即通過這五種體例解析曆史事件()。


二、漢字字體分類

  1. 篆書、八分書、真書、行書、草書
    這是宋代謝采伯《五體書》的分類方式,反映了漢字演變的曆史脈絡()。

  2. 真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
    宋代《翰墨志》提出的另一種分類,更注重書法藝術的應用()。


三、人體結構相關

  1. 生理學概念
    中醫理論中,“五體”指筋、脈、肉、皮、骨,與五髒(肝、心、肺、脾、腎)相對應。例如“肝合筋,腎合骨”,體現中醫的形神統一觀()。

  2. 體質類型
    《黃帝内經》将人的體質分為五類:肥人、瘦人、常人、壯士及嬰兒,用于指導疾病診斷與治療()。


四、其他用法


以上内容綜合了文獻、中醫學及語言學的解釋。如需更詳細資料,可參考搜狗百科、中醫典籍《黃帝内經》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垓飙光蔽橹兵帥擯卻逼水憯遬恻悱創聞詞窮理絶次事攢宮大嫂大統一理論調利耳食之言反且反傷豐折河梁之誼環纡警訊進修繼起機約空口說白話勞考老宿櫑鞞遼緩憭解鬣狗亂烘烘鑪火沒賽梅塢摹揣匿情颯遝沙阜善緣麝燈射服蜃牆石闆氏號詩僧帥長水珠順會思維能力損脈貪庸天畢推求無厭足鄉音賢仲攜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