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格物的意思、格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格物的解釋

(1)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窮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緻知

(2) [correct]∶糾正人的行為

詳細解釋

(1).推究事物之理。《禮記·大學》:“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宋 蘇轼 《謝兼侍讀表》:“恭惟皇帝陛下聖神格物, 文 武 憲邦。” 明 王鏊 《震澤長語·經傳》:“蓋知物之本末始終,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義也。” 魯迅 《僞自由書·透底》:“于是要知道地球是圓的,人人都要自己去環遊地球一周;要制造汽機的,也要先坐在開水壺前格物。”

(2).猶正人。糾正人的行為。《三國志·魏志·和洽傳》:“儉素過中,自以處身則可,以此節格物,所失或多。” 唐 劉禹錫 《天平軍節度使廳壁記》:“示菲約以裕人,信賞罰以格物。”

(3). 清 末稱西洋自然科學為“格物”。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旋據總教習 丁韙良 申稱:‘單内(俄文書籍圖説)天算、地理、格物、醫學等書,或六十年前或百餘年前所載,不如新書之詳備。’” 嚴複 《原強》:“二百年來,西洋自測算格物之學大行,製作之精,實為亘古所未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格物”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格”的本義為“至、來”,引申為“推究、探究”;“物”指事物或現象。因此“格物”字面意為推究事物的本質規律,最早見于《禮記·大學》的“緻知在格物”,強調通過探究萬物獲取真知。

二、儒家學派的核心分歧

  1. 朱熹的“窮理”說
    認為“格”即“窮盡”,主張通過研究外物來把握天理,即“窮至事物之理”。他強調“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積累到一定程度後豁然貫通,屬于外向型認知路徑。

  2. 王陽明的“正心”說
    提出“格者,正也”,認為“格物”是糾正内心不正之念以恢複良知,屬于内向型修養路徑。例如他通過“格竹”失敗的經曆,轉向心性探索。

三、延伸含義

四、現代啟示

“格物緻知”被視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方法論”,與實證精神相通。例如《禮記》中“視、聽、味、嗅、觸”五覺認知法,強調通過觀察實踐獲取知識,與當代科學研究中的觀察實驗邏輯一緻。DeepSeek等現代研究更将其拓展為系統性分析與批判性思維訓練。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學派的具體論述,可參考(朱熹)、(王陽明)及(分類說)的詳細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格物(gé wù)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探究物理世界”。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格(gé)和物(wù)。格的部首為木,筆畫數為十,物的部首為物,筆畫數為八。格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禮記·學記》中的一句話:“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其中“以文會友”即意味着通過學問和知識來與人交流、結交朋友,而“以友輔仁”則表明朋友之間應互相鼓勵、幫助,成就高尚的品德。 在繁體字中,格物的寫法為格物,沒有太大的變化。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字形也存在差異。然而,格物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所以并沒有太大的改變。 以下是一些格物的例句: 1. 學會格物并思考是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的重要途徑。 2. 我們應該用科學的态度去格物,而不是僅僅憑借直觀和感覺來做判斷。 格物的相關詞彙有: 1. 探究:探索、研究、追求; 2. 物理:自然科學、自然規律、物質世界。 格物的反義詞是迷信,即迷信事物,不依靠科學方法來了解和解釋現象。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