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驅赫 ”。驅趕吓唬。 唐 韓愈 《縣齋有懷》詩:“兒童稍長成,雀鼠得驅吓。” 宋 司馬光 《和沖卿崇文宿直》:“況當三伏深,沾汗尤淋浪。細蠅遶眉睫,驅赫不可攘。” 宋 黃庭堅 《跛奚移文》:“執弓懷彈,驅吓飛鳥。” 清 朱琦 《官誡贈陳子瑞宰西安》詩:“得錢飽私槖,雞犬肆驅吓。”
“驅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該詞在唐宋詩詞中多次出現,例如:
在江南地區,“驅吓”還指一種民間療法,用于治療因受驚吓引發的身體不適(如小兒夜啼、成人突發病症)。具體方法可能涉及儀式或草藥,融合了傳統鬼神信仰與中醫理論。
現代漢語中,“驅吓”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方言或特定文化語境。其核心含義仍保留“威懾驅趕”之意,但民俗用法逐漸淡化。
驅吓是一個動詞,意思是驅逐、趕走并使恐懼或害怕。
驅吓這個詞拆分的部首是馬(馬)和口(吅),共有11個筆畫。
驅吓這個詞的意義經常與驅趕、威吓和威脅相關,它是從古代漢字中發展而來的。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這個詞來形容趕走不好的東西或者威吓惡勢力。
在繁體字中,驅吓被寫作驅嚇。
在古代寫法中,驅吓的意思通常被表示為「驅嚇」,它用的是古代的字體和字形。
1. 他用槍驅吓了那些入侵者。
2. 我們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驅吓那些惡意騷擾的人。
驅逐、驅離、驅散、威吓、催吓、震懾
威吓、恐吓、威脅、吓唬、震懾
歡迎、接納、引誘、邀請、安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