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兵的意思、五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兵的解釋

(1).五種兵器。所指不一。《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雲:“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車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則無夷矛而有弓矢。見《司兵》 鄭玄 注。《穀梁傳·莊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 範甯 注:“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漢書·吾丘壽王傳》:“古者作五兵。” 顔師古 注:“五兵,謂矛、戟、弓、劍,戈。”

(2).泛指各種兵器。《隋書·達奚長儒傳》:“且戰且行,轉鬭三日,五兵鹹盡,士卒以拳毆之。” 唐 獨孤及 《慶鴻名頌》:“ 唐 興百三十有八載,皇帝在賄天下,鑄五兵為農器,栖萬姓於壽域。”

(3).泛指軍隊。《戰國策·齊策五》:“彼明君察相者,則五兵不動而諸侯從。”《舊唐書·太宗紀上》:“若 軒轅 善用五兵,即能北逐 獯鬻 。”

(4).指戰争。 南朝 梁 劉孝标 《金華山栖志序》:“ 左元放 稱此山雲:‘可免洪水五兵,可合神丹九轉。’” 前蜀 杜光庭 《晉公太白狼星醮詞》:“弓弢戢偃,雨順風調,百穀有年,五兵永息。”

(5).“五兵尚書”的省稱。詳“ 五兵尚書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五兵”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

一、五種兵器的具體所指

  1. 車戰五兵
    根據《周禮》記載,車戰使用的五種兵器為:戈、殳、戟、酋矛、夷矛。
  2. 步戰五兵
    步兵則用弓矢替代夷矛,組合為:戈、殳、戟、酋矛、弓矢。
  3. 祭祀五兵
    西漢儒生對祭祀活動的解釋存在差異,如《穀梁傳》記載為矛、戟、钺、楯、弓矢,而《公羊傳》則包含鼓等不同元素。

二、泛指性含義

  1. 泛指所有兵器
    如《隋書》記載“五兵鹹盡”,即指全部兵器耗盡。
  2. 代指軍隊或戰争
    《戰國策》中“五兵不動”指不動用軍隊,而“免洪水五兵”則指避免戰争災禍。
  3. 象征意義
    秦漢後逐漸演變為對軍事的泛稱,如“鑄五兵為農器”象征止戈為武。

三、其他延伸

“五兵”的核心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先秦多指車戰或步戰的具體兵器組合,後逐漸泛化為軍事、戰争的代稱,并衍生出官職等延伸意義。不同文獻的差異反映了古代軍事與文化的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兵》

《五兵》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是一個漢字,由部首『十(shí)』和筆畫『4』組成;也是一個漢字,由部首『人(rén)』和筆畫『7』組成。組合在一起,它的意思是指五個兵種或軍隊。

《五兵》一詞來源于古代軍事制度,最初是指古代中國的五個軍種,包括步兵、騎兵、車兵、水兵和飛兵。它代表了中國古代軍隊的完備性和多樣性。

在繁體字中,《五兵》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五兵』。繁體字是中文書寫中的一種形式,主要在港澳台地區使用。雖然現代漢字書寫多以簡化字為主,但繁體字仍然有其獨特的存在和應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五兵》的表示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古時候,漢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代有所區别。然而,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字的意義和用法基本保持一緻,隻是形狀和書寫方式有所變化。

以下是《五兵》一詞的例句:

  1. 軍隊中的五兵都各司其職。
  2. 這個國家的五兵發展迅速。
  3. 五兵共同協作,守衛國家安全。

以下是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五兵》的近義詞:

以下是《五兵》的反義詞:

總之,《五兵》是一個表示五個兵種或軍隊的詞語,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經過繁體字的變化後仍然保留至今。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十(shí)』和『4』以及『人(rén)』和『7』。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