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盲和足跛。《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是夏,京師醴泉湧出,飲之者固疾皆愈,惟眇蹇者不瘳。”
“眇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義解釋
該詞由“眇”和“蹇”兩個單字組成:
組合後,“眇蹇”指同時存在目盲和足跛兩種身體缺陷,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身體殘障狀态。例如《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記載:“飲之者固疾皆愈,惟眇蹇者不瘳”,說明這類複合殘疾難以治愈。
注意區分
需與“蹥蹇”區分:後者讀作lián jiǎn,描述口吃或言語不流暢的狀态(如《論衡·物勢》用例)。兩詞因字形相近易混淆,但含義完全不同。
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時。若需引用,建議标注具體出處以避免歧義。
《眇蹇》是一個成語,表示困難或狀況艱難。指的是事情進展緩慢、困難重重,無法輕易解決。
《眇蹇》分别由眇和蹇兩個字組成。
眇的部首是目,總共有三筆。
蹇的部首是足,總共有十一筆。
《眇蹇》是出自《詩經·小雅·大車》中的一句詩:“誰謂眇眇之無窮?載寝載興,斯之宗。”
繁體字為「眇躡」。
在古代,「眇蹇」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
1. 他們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遇到了眇蹇的困難。
2. 談判進展緩慢,雙方陷入眇蹇之中。
眇蹇的組詞示例:眇目、蹇滞、眇小、蹇人。
近義詞:困頓、艱難、難題。
反義詞:順利、輕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