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戴的意思、負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戴的解釋

(1).以背負物,以頭頂物。亦謂勞作。《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宋 曾鞏 《道山亭記》:“負戴者,雖其土人,猶側足然後能進;非其土人,罕不躓也。” 清 王秀楚 《揚州十日記》:“其往來負戴者,俱焦頭爛額,斷臂折脛。”

(2). 漢 劉向 《列女傳·楚接輿妻》: 接輿 躬耕以為食, 楚王 使使者持金百镒、車二驷往聘迎之。其妻曰:“義士非禮不動,不為貪而易操,不為賤而改行。妾事先生躬耕以為食,親織以為衣,食飽衣暖,據義而動,其樂亦自足矣。若受人重祿,乘人堅良,食人肥鮮,而将何以待之?不如去之。”于是夫負釜甑,妻戴纴器,變名易姓而遠徙,莫知所之。後因以“負戴”指夫妻一起安貧樂道,不慕富貴榮華。 清 錢謙益 《後秋興》詩之一:“負戴相擕守故林,繙經問織意蕭森。” 胡樸安 《生女慰内》詩:“來日祇應同負戴,於今何貴有鬚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負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
    指以背負物、以頭頂物的體力勞作,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底層民衆的辛勞。如《孟子·梁惠王上》提到“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強調通過教化讓老年人免于勞役。

  2. 勞作與責任
    引申為承擔生活重擔或壓力,如宋代曾鞏《道山亭記》中描述山路險峻,“負戴者”需側足而行,體現體力勞動的艱辛。

二、典故引申

源自漢代劉向《列女傳·楚接輿妻》的典故:
接輿夫妻拒絕楚王厚祿,選擇“夫負釜甑,妻戴纴器”隱居,後“負戴”被賦予夫妻安貧樂道、不慕榮華的象征意義。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總結來看,“負戴”既指具體的體力勞動,也蘊含文化典故中的精神内涵,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戴》是什麼意思

《負戴》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背着包袱或負擔。它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時,心裡帶着沉重負擔。這個詞的來源與戰國時期的故事有關。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負戴》這個成語的部首是貝,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

《負戴》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齊國有一位名叫田單的軍事家,他在韓信帳下擔任軍師。一天,田單去見韓信時,背上背了一個沉重的包袱,因為他認為作為軍師,他應該背負起更多的責任和壓力。所以,用《負戴》這個成語形容背負沉重負擔的人,也許就是源自于這個故事。

繁體

《負戴》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負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負」的寫法稍有不同,它是「負」。而「戴」的寫法與現在相同。所以,古時候漢字《負戴》的寫法是「負戴」。

例句

1. 他在工作中總是負戴着自己的家庭壓力,顯得非常苦惱。

2. 她雖然身體不好,但仍然負戴着照顧家人的責任。

組詞

負重、背負、負累、背包、負擔

近義詞

背負、負累、擔負

反義詞

輕松、無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