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謂遵循 文王 法度。後泛指遵循先王法度。《公羊傳·文公九年》:“繼 文王 之體,守 文王 之法度。”《史記·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内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也。” 司馬貞 索隱:“守文猶守法也,謂非受命創制之君,但守先帝法度為之主耳。” 晉 陸機 《辯亡論》上:“虔修遺憲,政無大闕,守文之良主也。”《新唐書·姚崇宋璟傳贊》:“故 唐 史臣稱 崇 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 璟 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于始,此所以佐 唐 使中興也。” 宋 王安石 《委任》:“當是時,守文之盛者,二君( 漢文帝 、 漢武帝 )而已。” 清 姚鼐 《雄縣詠周世宗》詩:“王朝庶見真英武,再世何難嗣守文。”
(2).墨守舊說;恪守成規。《後漢書·張純曹褒等傳論》:“ 漢 興,諸儒頗修蓺文;及 東京 ,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異端紛壇,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説,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迄至 正始 ,務欲守文, 何晏 之徒,始盛玄論。” 章炳麟 《訄書·學變》:“蓋 吳 士未遭禪讓,無所忿恚,故多守文。及其惑于仙道,根諸天性,亦視憤世長往者為甚也。”
“守文”是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核心維度解析:
遵循先王法度
最初特指繼承周文王的治國理念,如《公羊傳·文公九年》記載“守文王之法度”。後擴展為泛指遵循前代君主的制度,例如《史記》中提到“繼體守文之君”需依靠外戚輔助治國,司馬貞注“守文猶守法”。這一含義在曆代文獻中反複出現,如陸機《辯亡論》稱孫權為“守文之良主”。
曆史演變與對比
唐代史書《新唐書》以姚崇、宋璟為例,提出“守文”與“應變”的互補關系,強調二者共同維護國家穩定。清代姚鼐的詩句“再世何難嗣守文”進一步體現這一概念在王朝傳承中的重要性。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經典、史學評論及語義演變,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可參考《史記》《新唐書》等原始史料。
《守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尊重和遵守傳統文化。守指的是保持、堅持,文指的是文化、文字等。
《守文》這個詞由宀部和文部組成。宀部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表示有關房屋、屋檐的含義;文部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表示有關文化、文字的含義。《守文》的總筆畫數為14畫。
《守文》這個詞最早出自于《詩經·周南·關雎》:“守約防微,以敬止止”。在古代,人們很重視文化傳統,注重守護和堅守傳統文化,故出現了《守文》這個詞。
在繁體中,守文的寫法為「守文」,書寫時更加多了一些筆畫和線條的細節。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守文在古時的寫法為「守文」。寫字時更加注重勾、撇、捺等筆劃的書寫,并且書寫形狀也有一些變化。
1. 作為一名教師,我會不斷學習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守文傳承下去。
2. 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的文化遺産,守文不忘,傳承文明。
- 組詞:守信、守時、守情、守法。
- 近義詞:尊重傳統、維護文化、重視文明。
- 反義詞:丢棄文化、忽視傳統、追求新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