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文的意思、守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文的解釋

(1).本謂遵循 文王 法度。後泛指遵循先王法度。《公羊傳·文公九年》:“繼 文王 之體,守 文王 之法度。”《史記·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内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也。” 司馬貞 索隱:“守文猶守法也,謂非受命創制之君,但守先帝法度為之主耳。” 晉 陸機 《辯亡論》上:“虔修遺憲,政無大闕,守文之良主也。”《新唐書·姚崇宋璟傳贊》:“故 唐 史臣稱 崇 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 璟 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于始,此所以佐 唐 使中興也。” 宋 王安石 《委任》:“當是時,守文之盛者,二君( 漢文帝 、 漢武帝 )而已。” 清 姚鼐 《雄縣詠周世宗》詩:“王朝庶見真英武,再世何難嗣守文。”

(2).墨守舊說;恪守成規。《後漢書·張純曹褒等傳論》:“ 漢 興,諸儒頗修蓺文;及 東京 ,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異端紛壇,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説,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迄至 正始 ,務欲守文, 何晏 之徒,始盛玄論。” 章炳麟 《訄書·學變》:“蓋 吳 士未遭禪讓,無所忿恚,故多守文。及其惑于仙道,根諸天性,亦視憤世長往者為甚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守文”的漢語詞典釋義

“守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遵守既定的法度、成規或先王的遺訓,強調對傳統制度、禮法或文化規範的恪守與傳承。

一、詳細釋義

  1. 本義:

    指君主或統治者遵循先王制定的法令制度,不輕易變革。例如《史記·外戚世家》載:“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内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此處“守文之君”即指恪守祖宗成法的君主。

  2. 引申義:

    • 遵循禮法規範:如《後漢書·和帝紀》稱:“守文之際,必有内輔。”指治國時需依靠禮法制度。
    • 繼承文化傳統:引申為維護文化典籍、學術傳統,如唐代韓愈《答劉正夫書》雲:“文中子……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聖人之事,守文者不過如此。”

二、典籍用例

三、相關詞彙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守文”多用于學術或文化領域,形容對經典文獻、傳統思想的嚴謹傳承,如“守文學者”指緻力于古籍整理與研究的專家。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來源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 來源
  3.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資治通鑒》原文庫。 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守文”是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核心維度解析:

一、本義與曆史淵源

  1. 遵循先王法度
    最初特指繼承周文王的治國理念,如《公羊傳·文公九年》記載“守文王之法度”。後擴展為泛指遵循前代君主的制度,例如《史記》中提到“繼體守文之君”需依靠外戚輔助治國,司馬貞注“守文猶守法”。這一含義在曆代文獻中反複出現,如陸機《辯亡論》稱孫權為“守文之良主”。

  2. 曆史演變與對比
    唐代史書《新唐書》以姚崇、宋璟為例,提出“守文”與“應變”的互補關系,強調二者共同維護國家穩定。清代姚鼐的詩句“再世何難嗣守文”進一步體現這一概念在王朝傳承中的重要性。

二、引申與批評

  1. 墨守成規的貶義
    東漢後,“守文”逐漸衍生出消極含義,指固守舊學說或僵化制度。《後漢書》批評學者“守文之徒”導緻經學繁瑣化,章句冗長而脫離實際。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亦以何晏為例,指出過度“守文”會阻礙思想發展。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經典、史學評論及語義演變,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可參考《史記》《新唐書》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妥傍屬壩趾比方逼古禅扉晨裝弛馭等長杖點翠惦念調得反駮颿颿蜂起風綴敷淺附學生幹僮挂紅國基古歰固體燃料回茬狐媚魇道艱苦樸素劫人雞子兒絶國老僧入定亮私靓耀慢心茂苑弭謗拿雲捉月髼頭赤腳批行孅人期話青口白舌青目拳捷泉水軟腳筵三精觞爵殺業神兒坦誠田婦亭子間通籠頭疋推宅望塵奔北俠毂橡皮泥銷弭嚣聽